我国骨质疏松防治形势严峻:发病率高,认知率低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尤其是65岁以上女性,逾半数患有骨质疏松症,数量惊人。[1]
骨密度检查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50岁以上人群检测比率仅为3.7%。[1]由于骨骼的变化肉眼难辨,很多人都是在首次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才知晓患病。
公众认知不足,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未诊漏诊率较高。并且,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在骨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都会遇到骨质疏松症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患者必然攀升,如何提高多学科协同诊治,提升公众认知率,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公共问题。
上图圆圈从左到右,依次为正常,骨密度低下,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的骨头
多学科中西引领,医学大咖同盼贺
6月25日,金鸡水阔天堂景,湖岸烟迷海市楼,一场主题为“骨保人生”的学术盛会在苏州金鸡湖畔顺利开启。“骨保人生”骨质疏松多学科中西对话,是由《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主办,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协办,新医汇提供媒体支持。活动邀请了骨科、内分泌科、骨质疏松科、风湿科、疼痛科、中医科等全国各地中西医多个学科领域的大咖专家,围绕骨质疏松热点论题,以专家报告、病例分享、议题讨论组合形式开展。众多专家学者云端相聚,共同探讨和分享骨质疏松研究新进展,推动骨质疏松的中西对话、多学科协同诊疗。
除苏州主会场外,全国各地共设立了52个线下分会场、逾名医师参与,各会场通过云端互动交流,并吸引了线上多名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