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西郊骨科
医院骨科
骨科在线
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
骨科手术

命悬一线,我永不放手

Hi,我是晓书童。

薄世宁医生出新书了!

之前我用7期节目,解读过他的上一本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那本书相当于让每位读者都上了一次医学院,让我们对于医学、疾病、生命、健康以及医生这个职业,都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了解。让我们面对疾病的时候,不再像之前那么的迷茫与无助。

作者薄世宁是我非常敬重的一名医生。他在ICU也就是重症医学科工作了22年,亲手救治了无数的危重病人。在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一名医者的理性与专业,更令我感受到他的感性、善良、共情与大爱。

薄世宁曾说:“治疗就像是医生背着病人过河,彼岸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驮着你,你抱紧我,我们彼此信任,共同努力,渡过其中的暗流与波折。在疾病这条湍急的河流面前,我们就是共同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

解读《医学通识讲义》那本书已经是年的事情了,后来薄世宁也入驻了短视频平台,如今也是坐拥数百万粉丝的大网红了,真的非常为他高兴。他的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都能通过短视频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幸运。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薄世宁每天都在亲历生离死别,目睹人心明暗,这非但没有让他变得寒凉淡漠,反而将他内心的慈悲与仁爱淬炼得更加淳朴炽烈。

所以他说:“正因为我亲历了两万多场生死,才更加懂得生的可贵,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活着。”

于是,也才有了这本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这是一本生命关怀之书,记录的都是在ICU真实发生的故事。其中有患者在疾病前的彷徨与逃避,对希望的渴求与奋斗,也有亲人的不舍与愧疚,更有在危难时暴露出的人性的不堪。

书中19个主题,涵盖了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最常见的困惑,以及最值得我们了解与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疾病冲击时,如何更好地应对?更好地活着呢?这本书,能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启示。

下来我就和你分享书中触动我心底的一个故事吧。

猝死的男子

在十多年前北京一个冬夜,下着鹅毛大雪。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车都还没停稳,急救人员从车里抬下一位中年男子,一边高喊着“心脏骤停”,一边冲进了抢救室。

急救人员做着胸外按压,上气不接下气地跟薄世宁说:“突然倒地,过了多久不知道,我们接到的时候心跳、呼吸都没了,路上20分钟,持续按压,做了气管插管。但心跳一直没恢复。”

薄世宁快速做了检查并实施抢救,监护仪不停地闪着红色警报,发出刺耳的报警音,这蜂鸣声是医生最怕听到的,这种让人紧张绝望的声响,听一次一辈子都忘不掉。

在连续抢救了一个小时之后,男子的心跳依然没有恢复,瞳孔散大,血压检测不到,心电监护仪上一条直线,他已经死亡了。

薄世宁诊断这位患者是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

因为一来,这个中老年男性,是最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人群。

二来,更重要的原因是死者身上散发着浓烈的烟味,很明显是位重度烟民。

吸烟的最大危害在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地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始终处于损伤和炎症反应状态,时间久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全身的血管都受累。

重度吸烟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

我们要知道,在医院外突发心脏骤停,能救回来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每个人大概只有20个人能救活。因为患者猝死倒地的一小时内是“黄金一小时”,在这段时间进行抢救,是最有效的。但患者倒地,很少能遇到第一时间就有人在旁边能够进行心肺复苏的。而等到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医院,大部分时候患者其实就已经死了,医生也回天乏术。

薄世宁走出抢救室,跟死者20多岁的儿子交代了情况。可这孩子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薄世宁以为他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吓住了。

事后,薄世宁才从民警的口中了解到了这位死者的故事。

令人心疼的父爱

死者原来是独自带着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从农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看病的。那天大雪,二人正想找一家便宜的旅店投宿,父亲突然就重重地摔在了雪地里,他的儿子捏呆呆地愣在当场,一动不动。

过了好一会,才被路人发现,这才报了警,叫了救护车。

父亲就这么突然没了,大冷天的,民警觉得这孩子可怜,医院对面的饭馆吃了碗面。

父子俩来北京,什么行李都没有,只有一个双肩包。民警想要查看一下,确认他的身份。可孩子抱得死死地说:“我爹说了,这是我的命。”

后来,民警把孩子送到了北五环外的一家精神病院,这是收治无人照医院,吃、住、看病,国家都管了。

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医生一定要查看孩子的那个背包,生怕会有危险物品被带进病房。

东西一件一件地掏出来,有条破毛巾,几包榨菜,几个都干了的面包和一些换洗衣服,都是些一文不值的东西。

东西拿完怎么包还这么沉?仔细一摸,底下还有个夹层。从里面拿出了一捆捆叠放整齐的现金,有6万块钱。

说到这薄世宁也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他们俩看着不像有钱人的。”

哎,哪有什么钱?

民警跟死者村里干部联系上了才知道,原来这6万块钱,是这位父亲一辈子的积蓄。孩子十来岁就犯病了,治了很久也没治好。父亲一个人拉扯孩子,平日里就常喊胸口疼,但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都为了给孩子留着。这一趟来北京,就是希望孩子能把病给治好。

后来,村里来了人,把父亲的骨灰和孩子都接回去了。

真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

我们不免被这伟大的父爱所感动。

理性的爱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赋予了生命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在有部电影中,绝症男孩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可以一命抵一命,医院的天台上便尽是排着队往下跳的父母。”

我身为父母当然懂这种情感,在孩子病重的时候,我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如果真的有可能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用自己的命去挽回孩子。

可令人更加痛心的是,很多时候即便牺牲自己也是救不回孩子的。

正如故事中的这位父亲,他走了但孩子的病没好,而且未来孩子独自一人生活将更加艰难。

我们难免会想,如果这位父亲能少抽点烟,或者能花点钱给自己先看看病,只有他自己先活着,孩子才有希望。

确实如此。

但无论是认知上的局限,还是现实中的困顿,都让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位父亲的处境。而且从这位父亲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毕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宁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是很普遍的。

但是这种爱,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悲剧,这是我们需要理性认识的。

爱要有理性,没有爱的理性是冷漠,而没有理性的爱是滥情。这么说虽然很冰冷,但也很务实。

薄世宁作为常年与死神搏杀的ICU医生,在见过各种病例,经历过这种爱之后,他认为,理性的爱应该包括3点:

先救自己。

拥抱时间。

不放弃希望。

首先,先救自己。是要父母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冷静与理智,只有自己的健康与安全有保障,才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长久的帮助。

我们知道飞机上的安全规则,一旦发生意外,父母一定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助孩子,因为如果大人一旦缺氧窒息,那立刻就将失去救助孩子的能力。

父母只有自己先活着,才能救孩子。这看似是个常识,但当孩子遇到危难的时候,父母往往全然不顾自己,先救自己是理性的爱中最难做到的一环。

其次是拥抱时间。

在临床医学上,很多疾病治疗随着时间发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冠心病、结核病、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甚至是某些癌症等等。现在治不好的病,在不久的将来都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案。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先争取活下来,把困难交给时间,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儿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吧”

最后是不放弃希望。

薄世宁经常会提起18年前的一个病例,是一个溺水的8岁小男孩。跟着爸爸去游泳,由于爸爸的疏忽,把孩子给丢了。等20多分钟之后再找到孩子的时候,已经被人救上了岸,心跳呼吸都没了,一群人慌乱地围着孩子控水按压。

医院,经过抢救之后,孩子的心跳得以恢复,但始终没有苏醒。孩子的妈妈红着眼问薄世宁:“医生,我儿子醒过来的希望有多大?”

但薄世宁没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孩子还需要依靠呼吸机维持,心跳此前停了多久不清楚。大脑皮层能够耐受缺氧缺血的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孩子深度昏迷,瞳孔反射很微弱,这都说明大脑功能严重受损。

再加上吸入了大量泳池里的水,还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部严重感染等等问题,都让孩子苏醒的希望变得渺茫。

ICU病房每天有1小时的探视时间,孩子的妈妈每天都会来给孩子翻身,擦洗。她每天都会在孩子的耳边轻声喊:“儿啊,你睁开眼看看我,我是妈妈啊。”一天天,一遍遍地喊。

一天,这位妈妈跟薄世宁说:“医生,能不能多给我点时间,我想多喊喊我儿子,我不会耽误你们治疗,也不会打扰别的病人。”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但也让薄世宁为难,如果开了这个口子,每个家属都这样的话,整个病房不就乱套了吗?

但薄世宁真的很想帮她。于是每天夜里,给这位妈妈留了个后门,她可以从后楼道爬上来陪孩子,每天晚上,医生和护士们都当作没看见。

从此之后,这位妈妈每天晚上都在孩子的耳边轻声地呼唤:“儿啊,我是妈妈,你把眼睛睁开吧。”

这一喊就是大半年过去了。

她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劝她:“算了,别让你儿子遭罪了。”但这位妈妈却说:“如果我放弃了,那我儿子就一点希望都没了。”

有人或许会说,这位母亲的做法不也是一种不理性的自我牺牲吗?

但薄世宁认为不是的。尽管这个孩子苏醒的希望渺茫,但还是有一丝希望的,因为孩子的瞳孔反射还在,自主呼吸也有,随着治疗,生命体征也越来越稳定,很多反射在逐步恢复。

而且,母亲的呼唤不仅是爱的召唤,对于昏迷的病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治疗。就如同每到炊烟袅袅,母亲扯着嗓子,拉长声音,呼喊因为顽皮而忘了回家吃饭的孩子。所以,薄世宁才为她留了一条“后楼道”。

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还应该充满人性。面对这样一个昏迷不醒的孩子,和每天呼唤他的母亲,再严苛的规则也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出一定调整,给他们多一点机会,和他们一起不放弃希望。

迄今为止,医学上还有很多现象是没法完全解释清楚的,谁又能确定爱不是一种治疗呢?

直到有一天,薄世宁上夜班,这位母亲还是和往常一样,轻声呼唤着她的孩子,突然,孩子的眼睛动了一下。

母亲激动万分,赶紧接着喊:“儿啊,你睁开眼,睁开眼,你可怜可怜妈妈吧。”眼泪一滴滴地落在孩子的脸上。

这时,昏迷了半年多的男孩,眼睛睁开了。

这便是希望的力量。

薄世宁推测,孩子之所以能醒过来,一定是溺水被救上来之后,在岸边的按压起到效果了,使得孩子大脑缺氧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所以才留下了这微弱的希望。

很多人把希望看作一种理想化、口号式的东西,但薄世宁认为相信希望,同样也代表着一种理性。因为每个人命运的灯塔都不会长明,在看不清前路的时候,我们就选择相信希望。因为它能照亮我们的前路,帮我们对抗内心的恐慌。

医学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胜利,而是在危急关头,在患者命悬一线的时候,所有人对希望的笃信,不肯放手才带来了奇迹。

有人说:“希望就像是太阳,如果你只在看见的时候才相信,那你要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呢?”

这对母子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希望有时遥不可及,但不放手,或许就近在咫尺。

后来,这个男孩出院了,智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回到了学校。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应该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吧。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薄世宁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回首往昔,那些命悬一线,我不放手的经历,让我更加的真诚、笃信,更无怨无悔地继续我的毕生追求,让我在未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患者。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知道了我应该怎么更好地活:那就是把最好的技术和最真的关怀带给周围的人,这是我能给他们、给自己最好的爱。

命悬一线,我永不放手。

薄世宁的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推荐给频道内的每一位同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jh.com/csgk/12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