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40年代古利克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在巴纳德社会协作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以西蒙和马奇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核心理论是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西蒙是20世纪科学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广大领域,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众多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特殊荣誉。
决策理论把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行政决策理论是用以指导和阐释行政决策的理论依据。
代表性理论
行政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一、完全理性决策论
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边沁、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二、现实渐进决策论
代表人物布洛姆,他的理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三、非理性决策论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帕累托等。该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情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四、当代决策理论
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决策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当代决策理论。核心内容是: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是由决策者及其下属、同时组成的系统。整个决策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研究组织的内外环境;2.确定组织目标;3.设计达到该目标的可行性方案;4.比较和评估方案,确定择优方案;5.实施方案;6.追踪检查和控制。
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决策理论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因其在决策理论、决策应用等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就是决策。制订计划是决策;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一个,也是决策。组织的设计,决策权限的分配等,是组织上的决策问题;实际成绩同计划的比较,控制手段的选择等,是控制上的决策问题。他们认为,要了解一个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就必须分析其成员的决策行为及其受组织的影响,以及研究影响人群行为的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力来塑造员工的性格。
二、决策的过程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蹦而就的,应该分成四个阶段:
(1)收集情报阶段。收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和组织内部的有关情报,加以分析,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收集到的情报,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计划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审查活动阶段。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在第一阶段,面对大量的情报,就要加以分析,决定取舍,其中就有决策。在第二阶段,决策的性质更为明显。所以绝不能认为只有第三阶段才是决策,同时也不要忽略第四个阶段,因为对抉择的评价的完成才能最终断定决策的正确与否,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一旦选定方案,管理者就要对其承担责任和一定的风险。
三、有限理性理论
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