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器械之家
自年以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扶持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包括《中国制造》《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成熟分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赛道,国内企业纷纷入局。医保改革大方向下,骨科机器人的相关费用也将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为我国骨科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及研发创新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今年2月,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具备主动置针功能的全智能脊柱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一举结束我国采用进口设备作为导航基础系统的历史。
鑫君特ORTHBOT骨科手术机器人
01
从“传统导航”到“自动执行”
在骨科领域里,脊柱作为人体第二条生命线,肩负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职责。因为手术复杂程度高,风险大,脊柱外科手术是骨科领域最难的手术,就像是在“刀尖上的舞蹈”。有人说,脊柱外科医生是“终日在悬崖峭壁上行走的人”。
而骨科脊柱机器人的出现,更是让艺高人胆大的医生如虎添翼。手术的规划和决策取决于医生的判断,机器人能成为骨科医生的眼睛、臂膀,运用于脊柱微创手术中,能保证手术部位更精准及手术操作更精确,实现高难度手术可视化、安全化、微创化。
近年来,提供术式创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迅速,市面上的手术机器人非常多,骨科尤其是脊柱机器人大都仅局限在手术定位导航层面,实际的手术操作仍由医生人手完成。
鑫君特ORTHBOT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可以按照医生预设的手术方案自动执行,实现自动置入克氏针。该系统同时搭载有压力反馈系统模拟医生手感,以及进针深度监测。鑫君特的智能手术执行功能无疑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更往前推进了一步。
相比于很多导航类产品都是直接外购的红外线定位技术,鑫君特机器人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双目导航定位系统,首创无创定位方式,定位精度高,操作便捷,不易受到光线和环境的干扰。术前规划,手术导航和主动置钉等模块全部自主研发,是我国首个具备主动置针功能的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今年4月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手术组置钉精度显著优于手动组,平均偏差在1毫米以内。
鑫君特骨科手术系统为全球首创,结束了我国采用进口设备作为导航基础系统的历史.在自研导航的基础上拓展主动置针功能,开创性搭建了机器人替代医生人手操作的技术平台,使置针、以及后续的置钉、骨水泥灌注、截骨等骨科手术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未来医生可能不用进手术室”成为现实,并由此推动我国骨科机器人进入“自动执行”时代。
02
政策利好骨科机器人赛道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领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比如颈椎病、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等,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骨科疾病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主要障碍。据测算,年脊柱市场销售规模约为88亿元,较年增长15.79%,脊柱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9月14日,全国范围内耗材集采的第二枪在骨科打响,人工关节开标集采后价格平均降幅约82%。关于脊柱将进入国采的传言,早在今年5月11日-12日,国家医保局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医药集中采购政策与实操培训班”中就有人爆料,今年医用耗材集采重点在骨科,国家计划集采关节和脊柱。
目前脊柱集采,已在多地开展过。其中安徽省平均降幅为54.61%,最大降幅为82.88%。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集采中选价格很有可能成为脊柱国采的参考价。目前第三轮国采的产品尚未有正式文件公告,但脊柱类耗材是骨科市场中占比第二的品类,进入国采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关节到脊柱,骨科耗材被集采轮番轰炸,行业进入残酷的竞争,高毛利时代结束。对于脊柱生产厂家而言,做好产品创新,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才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下更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引入脊柱行业,切入骨科机器人赛道不失为一良策。
年,工信部和卫健委联手发布《关于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医院引进骨科手术机器人。今年2月,工信部又发布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手术机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相关医疗装备在医保支付、收费定价等方面先行尝试,推动相关产品的推广和使用,这或许是北京和上海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的动因之一。
03
手术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在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环境利好的双重推动下,手术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国内已有众多企业开始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跨国巨头包括美敦力、强生、史赛克、ZimmerBiomet等等也都纷纷斥巨资收购骨科机器人公司。
随着患者对于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精准医疗和智能外科手术理念的普及,智能化,数字化和微创化已经成为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从“传统导航”到“自动执行”,鑫君特正是这个趋势的先行者,对解决传统骨科手术痛点更加精准、安全、高效。放眼整个骨科历史发展进程,手术机器人未来必将成为骨科发展新阶段的“杀手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