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西郊骨科
医院骨科
骨科在线
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
骨科手术

协同发展奏强音

安徽创新馆。记者郭如琦摄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宋炎骏摄

肥东白龙机场。记者杨凤炆摄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展区。记者张正朋摄

潮至千帆动,奋楫正当时。

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三年来,合肥牢记嘱托,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转化良好生态环境价值;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级……合肥努力对标长三角“优等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合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长三角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中,合肥又是什么样的分量?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合肥,如何书写“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合肥篇章?

创新引领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关键靠的也是创新。

巢湖之滨,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这座展馆以创新之名,是观察合肥创新活跃强劲的“窗口”。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弯折20万次不破损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建成4年间,这个8万多平方米的展馆以平均每天新增1.3件展品的布展之速,展出约件“黑科技”。

今年4月,《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十年增长近1.5倍。

就在报告发布当晚,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人造小太阳”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秒,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合力“造太阳”的人遍布长三角:EAST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高端技术,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其中不少就来自长三角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一体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把握大势,立潮头。合肥牢记嘱托,在科创产业协作共进上发力。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协同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建设“科大硅谷”;汇聚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联合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年9月,由合肥牵头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长三角区域九大城市携手,为建立长三角绿色生态走廊贡献集体力量。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注重高端技术方面的融合。我们打破了城市间的信息差,沟通新技术,赋能新产业,让长三角很多方面的区块链越来越完整。”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张翔说。

产业链条延伸配套

科创按下“快进键”,产业也迈上新征程。

由于地缘相近,发展阶段不同,合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有很长的历史。

今日之合肥,正从要素驱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合肥造”鲜明的新特征。

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牵头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环境4个产业联盟,汇聚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同时,加速融入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合力补链、固链、强链、延链。

聚焦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合肥牵头开展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地建设合杭梦想小镇,加快推进合肥上海产业园建设,成功举办长三角企业家合肥行、长三角环境产业院士峰会等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合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链延伸配套、协同合作。目前,合肥有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8个,其中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2个。这些合作园区的打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的便利。

仅年,合肥市8个产业合作园区共落地项目个,总投资.25亿元。其中2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落地项目47个,落地项目投资.52亿元;6个G60科创走廊落地项目个,落地项目投资.7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有40个项目落地合肥的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在谈项目个。

市发改委长三角合作推进办公室主任牛倚林表示,“合作园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平台建设、政策支撑、土地要素供给等方面做好产业的要素保障工作,出台了一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成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每个园区都有非常明晰的发展定位。”牛倚林表示,“如包河经开区大力发展都市型科技园区,肥东经开区聚力发展新能源、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G60物联网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国网谷’品牌,G60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国内一流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等。”

联通路网越织越密

8月中旬,骄阳似火。在G合肥都市圈环线北环线——滁合周高速公路合肥段路基5标施工现场,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一线建设者们正在进行箱梁预制、路基填方等施工工作。

据了解,滁合周高速合肥段起于肥东县古城镇,止于长丰县吴山镇,路线全长85.公里。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合肥绕城高速公路通行压力,提升合肥市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和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增强合肥与南京、武汉、郑州、杭州、南昌等城市互联互通,对促进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优化公路网络方面,合肥不断发力。

今年以来,合肥聚力“1”大交通建设计划,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提质提速,“两环十三射多联”格局加速实现。今年上半年,全市8个在建高速项目加快建设,明巢高速合肥段全线通车运营、沪武高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滁合周高速等项目已全面开展规模化施工、双凤互通建成通车。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合肥也跑出“加速度”。

截至年底,合肥市已建成淮南铁路、宁西铁路、合九铁路、庐铜铁路、西环货车外绕线等5条普速铁路,合计里程.3公里。建成合宁铁路、合武铁路、合蚌高铁、合福高铁、合阜高铁、合杭高铁、合安高铁等7条高铁,辐射7个方向,总里程.3公里,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陆上交通畅通无阻,“空中之桥”也加速推进。

今年8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正酣,包括T2航站楼建设、飞行区及工作区扩建工程。按计划,今年底T2航站楼实现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年底所有工程全面竣工。

作为长三角机场群的重要区域枢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国内万人次、国际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量人次。

通用航空作为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航业实现产业升级、转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体现。

今年7月,肥东白龙机场正式开航,这个总投资3.8亿元的通用机场,是目前安徽省内规模最大、保障设施最完备的2B级A1类通用机场。

目前,全省共有3个通用机场正在运营、6个通用机场正在建设,20余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以全省市县为支点的通用机场网络格局。

居民共享“同城福利”

合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推进交通畅达的同时,将目光投向老百姓的幸福感,让长三角的居民享受更多“同城福利”。

在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北路与龙湖北路交叉口西北侧,医院医院已正式开诊。

该医院由医院与中国科学医院(医院)合作共建,规划床位张,医院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特色突出的现代化、高水平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内设有名医工作室,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上海六院的知名专家前来坐诊。

“目前,医院开设了两个上海名医工作室,医院运行的进展,各个科室、各个专业、全学科地把上海六院先进管理理念、诊疗技术、专家骨干送到医院来,让合肥群众更方便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来自医院的知名骨科专家李晓林说。

近年来,合肥积极导入长三角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仅在医疗方面,就与上海共建儿童、创伤、中医等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不仅在医疗方面惠普民生,为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合肥还在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推进百姓便利共享长三角地区的“同城待遇”。

随着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不断加速,在合肥享受长三角地区的“同城待遇”越来越多。未来,合肥将不断提升跨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推动政务服务、医疗卫生、居民服务等一体化走深走实,共绘长三角民生“幸福圈”,不断增进群众对一体化的认同感。

记者潘子璇黄紫燕

记者手记

同在长江尾,共饮一江水,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历经嬗变,今日已“化蛹成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我们与长三角”到“我们的长三角”,合肥一步一个脚印。

新发展格局之下,合肥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基层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jh.com/gkjb/1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