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物流、自动取药系统、5G及远程医疗、临床VR技术、院区人脸识别监控、“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医院获悉,医院(贵州省康复医学中心)新院区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医院几代人梦想的新院区,将在今年6月份正式亮相。“新院的启用,是我院向高质量发展迈出的最坚实步伐。这将是一家‘环境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医院”,医院院长邱冰说。
建设中的新院区群众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康复医学”特殊新院区应运而生据悉,医院起步于黔南贵定的大山之中,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历经2次名称变更,1次搬迁,最终成为一家拥有先进技术、特色疗法、优质服务的医院。年更名之后,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年以来,在各级政府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下,医院形成了以骨外科为支柱、疼痛科为特色、骨内科为基础、康复科为保障、微创治疗为特色的学科体系的“强专科、大综合”医院,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精湛的技医院迎来了良好的声誉。医院门诊量年年攀增,沙冲路院区现有院区基础条件差,医疗用房不足、布局不合理、交通拥挤、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业务用房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发展,医院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为破解沙冲路院区就医环境拥挤现状,医院开始找寻新的发展机遇。年,贵州省发医院在贵阳市白云区贵州金融城·北城内投资修建医院(贵州省康复医学中心)新院区。同年9月27日,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政府与医院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白云区行政中心举行。这一举措,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了贵州骨科人的动力和期盼。
新院区设计特点
医院:采用半集中式布局,场地内设床医疗中心,主要建筑靠近西南两侧的城市道路,医院流线的组织和形象的塑造,南侧设主入口广场,组织院内的各种交通流线,场地东北侧作为景观绿地。西南两侧为四层建筑,分别设门急诊区和康复保健区。东北侧靠近中心绿地,环境安静处设三幢16层的住院楼。医技居中布置,采用医疗主街串联各功能区,体现医疗空间的优质布局。医院:采用小高层建筑,架起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让室内人员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医院的冰冷与单调,从细节方面做到了人车分流的设计,绿色空间的渗透设计,下沉广场与商业空间的结合设计,医疗主街的通透设计,内部交通的无障碍设计,医护人员的交流空间设计,标识系统的清晰设计。急救流线的绿色通道设计,以及大量的等候空间,交流空间,休闲空间,生活空间等。医院:一期建设门诊医技和床病房楼,二期建设床病房楼和行政后勤部分。另在院区东北侧留有远期发展用地,为医院的长远发展留有余地。医院:建筑自身的节能设计是根本,本案采用规整的形体,良好的朝向,大量的庭院,共享的绿地,适宜的间距,保证了建筑本身有良好的节能条件。通过屋顶绿化、庭院绿化、以及在病区内设置绿化平台打造立体绿化体系,将绿色引入到建筑的各个层面,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而且为住院患者创造了多层次的康复场所。同时引入太阳能利用系统、地源能利用系流、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达到科技节能目的。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将场地内的雨水吸收、储存并加以利用。医院:项目引入气动物流,自动取药系统,物联网,APP管理及远程医疗设备等,医院。新院区合理布局做到四大分流:新院区设计合理,做到了“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人车分流——主入口采用人车分流模式,左侧为人行出入口,右侧为车行出入口,人行通过广场直达门诊大厅。车行到达入口广场处,下客后驶入右侧集中停车场,在急诊入口两侧分别设置两个地下车库入口,车辆进入场地后即可便捷进入地下车库停车区。洁污分流——污物流线相对独立,全院污物通过污物电梯集中收集在主楼地下层,并由医疗综合楼东侧专用污物通道和污物出口沿北侧道路运出院外。医患分流——门诊、手术室、ICU、放射科和护理单元内部都设置了医护通道,将医护人员的工作区与就诊区适当分离,实现了有效的医患分流。患患分流——根据人流的各种性质,按需要设置了不同的出入口,包括急诊、普通门诊、康复体检等,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欢
编辑钟齐编审闵捷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