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西郊骨科
医院骨科
骨科在线
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
骨科手术

涅槃中的安阳老城县前街城隍庙,高阁寺片区

声明一下:这篇文章去年发过,这次做了些补充。

以南大街为分界线,沿西大街街区向东就是城隍庙—高阁寺历史街区。这里是安阳古城内以彰德府城隍庙、西华门文昌阁和高阁寺为中心的含寺庙、传统商业和民居住宅的混合区,集中保存了完整的府衙、宗祠、庙宇等极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也是老城内街巷格局保存最完好的区域。

而去年公布的河南省内数条历史文化街区中,安阳独占三个街区:仓巷街,西大街,以及今天要讲的城隍庙高阁寺区域。

整个区域起点是鼓楼东街,顾名思义,就是鼓楼东边的街道,沿着路往东走,你会看到很多算命以及售卖香火纸色的店铺,还有曾经的“锦泰恒食品厂销售部”的门市。

“锦泰恒”对面有一栋西式二层建筑,以前是一家很大的饭庄,解放以后则是最早的安阳广播电台的所在,再后来几经转手现在所有者鼓楼那家豆腐脑的房子,里面有环形楼梯,那时候管这种建筑形制都叫做“转花楼”。

隔壁路南那一排门市则是民国时期专员公署(也就是当时的政府)为了创收在县署北墙开辟的一排门面房以供出租,而现在这里大多数都是售卖香火蜡烛的店铺。

在走过鼓楼坡街那边栋西洋风格的建筑以后就来到了彰德府城隍庙的位置。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

明朝初年,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所以明朝初年由官方制定了详细的城隍祭祀规则。

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

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

不同城市的城隍神都有明确级别: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五府城隍神都封王,是正一品。其他府城隍称威灵公,为正二品。州城隍称灵佑侯为正三品,县城隍称显佑伯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级别相当。

后又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安阳老城的城隍庙又叫做“威灵公庙”。

据明嘉靖年间的《彰德府志》记载:

“城隍庙在府治东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景泰五年王锐增建。”

乾隆52年绘制的图上,城隍庙分为庙前和庙中两个部分,庙前往南依次为三间琉璃瓦木结构的牌坊、月台和影壁,一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过厅、抱厦、正殿、寝宫。

而这座庙宇历史上也经历过衰败,清民时期战乱,导致庙宇荒废,那时候就有人提出将城隍庙北边以前彰德府督察院的位置部分,开辟成一座商场,也就是后来的“平市市场(中山市场)”,现在则是在解放以后更名“新华市场”后的新华市场街这块区域。(关于新华市场,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看我以前的文章进行了解)

而我之前看到的一份资料上则提到了当时城隍庙荒废的情况。

文内内容是这样的:

在本市鼓楼东街路北,旧有府郡庙一处,年久,庙内所有房屋倒塌不堪,前后院内随意便溺,臭不可闻,公共卫生更谈不到,已成无业好闲,流民夜会之处。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秋)由地方建设协进会名义,创设中山市场,废物利用。

至一九三五年五月止,已有商贾辐辏。

后经地方财务局接收,后面归拨教育局所管,此记。

中山市场,赖君创修

七载于兹,商户辐辏

人情炼达,策划颇周

特赠银盾,纪念永留

中山市场全体商号敬赠

民国二十四年三月

而之后由于市场的兴起,城隍庙的香火得以延续,经历了侵华战争,解放战争,还有那场不能细说的文化浩劫,到现在依然屹立不倒,每月的初一十五,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城隍庙门口熙熙攘攘的香客陆续而来。

而有一个很传统的活动在延续着-----城隍出巡。

城隍出巡的日子每年有三次,分别是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每逢城隍出巡时,老安阳城内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城隍爷出巡,有大锣开道,一路上锣鼓齐鸣,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庙中出来后穿过神路街,围着护城河,出巡队伍从北大门来到西大门,顺西大街返回城隍庙。在返回的路上,临街的老百姓都会点燃灯火,手持各色灯笼或高举火把,迎接城隍。而这种活动现在仍然会进行,只不过阵势大不如前,但是百姓心中的那份感情依然存在着。

安阳的城隍庙已经伴随着老城走过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随着安阳城市的大踏步发展,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而城隍庙依然保存着它的古朴守护者这座城市。

城隍庙最东边就是以前安阳市实验小学的正门,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所学校以前被称为“鼓楼东小学”的原因。

正对城隍庙往南就是神路街,顾名思义“神仙走的路”。所以这条街上鲜有人将家门口开辟在此。这条街在解放以后跟同时期的“中山市场”,分别被更名为“新华市场”和“新华街”。

路的尽头西边有个高大的院落那就是以前安阳县衙--安阳专员公署--安阳市政府,历届管理者所在的办公地了。

而往东,则是一条在当时真正的商业娱乐区域----西华门街。

这里汇聚了很多商号,医院也在这条街上。

以及慈禧曾经下榻过的文昌阁(解放前是河南省高等人民法院第二分院),还有一座当时很牛的剧院“同乐大戏院”。

(下图为文昌阁所在)

(这个五角星所在的医院的旧址)

同乐大戏院最开始的名字是民众会场,位于老城区西华门街路北,为安阳最早的剧院,是安阳最早的一个演出场所。

建于年,是当时建设协会借三皇庙旧址所建,是当时豫北地区唯一的砖木结构剧场,内三面楼座为包厢,池内为木板茶水座,两边为站票位,进门屏风后为警方“弹压席”,剧场设茶房一处。

当时多演出京剧,形成了京剧独霸西华门的局面。

年开始兼放无声电影。在这家剧院看戏的多为官宦贵族上层头面人物,日军入侵安阳后,年更名为“日商大戏院”,主要演京剧和马戏。

年改名“同乐大戏院”,当时演出的京剧剧目有《火烧红莲寺》,《封神榜》等。放映有声电影,有《马路天使》等。

20世纪50年代初,尚小云,荀慧生,奚啸伯,李万春,毛世来,杨荣环,丁果仙,常香玉,唐喜成,吴碧波等名家及中央乐团,中央歌舞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知名表演团体先后在人民剧院进行演出。

50年代中期许多现代戏多在这里演出,如:刘胡兰、苦菜花等,学校包场的较多。年因漏水停办归公,改名为“人民大戏院”。后经多次修缮,改造成现代化影剧院,年定名为“人民剧院”,有座位个,兼放映电影,年5月划归文峰区领导。年,市政府将人民剧院移交文峰区管理,因业务管理渠道不畅,区文化机构建制不全,导致剧院经济效益下降,年业务收入(含放映收入)4.03万元,而年业务总收入降低为元,年稍有好转,但年业务收入仅为元,年5月13日,市政府将人民剧院重新收回市统一管理。年,人民剧院交市电影公司统一管理后,由于剧院设施陈旧,交通不便等原因,观众逐渐减少,经营困难,经市政府批准,将人民剧院撤销,改建家属楼,剧院职工由电影公司统一安排,自此,人民剧院彻底消失。

(下面就是以前同乐大戏院的位置了,当时他拆除以后在西边的墙上还能看到以前层的轮廓)

西华门街往北则是县前街,这个名字由来则是跟明朝以前安阳老县衙位置有关。

而这里最让市井居民,尤其是男性印象深刻的想必就是西华门跟马号街交叉口路南老府口的“西华门大酒店”了吧。

而“西华门”这个名字,去过北京西安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紫禁城的西门就叫做西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而同样西安的秦王府(明代初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建秦王府时,它外城墙(萧墙)的西城门也命名为西华门。

而安阳的西华门,是在明永乐三年(年),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封地河南彰德。洪熙元年(年),朱高燧来到彰德。明崔铣《嘉靖彰德府志》记载:“赵府在永和门内一里。洪熙元年,以彰德府署改建。西华门则是这个时期建造的。

有史料载,赵王府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60余米。其实这只是王府的主体建筑。《嘉靖彰德府志》记载:“承奉司西临府,纪善、典宝、典膳、工正四所在府内,余皆环府而建。东北曰广有仓,西北曰广有库。”

而西华门是赵王府向西的开辟的大门

主要是为了彰显王府的形制而命名成跟北京紫禁城一样的。

现在的马号街一带是赵王府喂马的地方,所以称为马号街。

因此,当时的赵王府范围应该是东至三道街,西至神路街,南到马号街,北到原县东街、县西街。现在的高阁寺夹道的学校是赵王府的“内城”。

从清代《彰德府志》和《安阳县志》上可以清晰看出,赵王府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二进院。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大门、宫门、二堂、胜孝祠、大士阁。二院东西跨院为花园。府内建筑还有宗庙、读书楼、粉妆楼等。大士阁就是后来的高阁寺,是赵王召见和朝拜的殿堂。天子坐金銮殿,大士阁就是王爷的银安宝殿。

(下图就是以前高阁寺旁边的坑塘,最起码几十年前,这个坑还是有的,也就是现在高阁寺社区的位置,附近居民管这里叫做“后坑”)

大士阁的前身名飞仙台。据宋哲宗元祐年间(年~年)陈申之编纂的安阳首部地方志《相台志》记载,飞仙台“在相州府廨敏公堂东北,元祐中建”。明《河南省通志》记载:“飞仙台在府治东,宋杜纯建,台高十丈,官僚公暇,登台以观望,宛如飞仙。”这个时候飞仙台还是景观建筑。元朝人纳新在其《河朔访古记》中说:“飞仙台基在府治敏公堂后,今构观音堂其上。”至少在元代,台上就已经建起一座观音菩萨庙了。

高阁寺建在长、宽各为13米,高约8米的梯形方台上,32级台阶,南侧为汉白玉扶栏,栏杆上雕有石狮。拾阶而上,步入平台。阁楼墙基外壁石雕25条游龙,形象逼真,俨然要将一座高阁托入仙境。阁内面阔进深均为3间,皆为9米。明间和暗间共用4根圆木通柱,直抵阁顶横梁。阁内壁上的丹青书画,色彩斑斓。阁楼高10米,重檐九脊,顶覆绿琉璃瓦。檐以斗拱承托,檐挑角各饰龙头、吻兽、风铃。

整个建筑高大雄壮,朱高燧的后代康王朱厚煜曾写诗赞道:“九日登临大士台,空中楼阁倚云隈。身从十二毫光现,眼自三千世界开。”清代诗人夏兆丰在《相州赵藩废址》中写道:“承运中门当内殿,体仁遵义东西面。长史以下备王官,二署外环内宫院。”

清代,赵王府主体建筑还在,但已荒凉破败。安阳人张豳在《废藩三首》中写道:“昔为歌舞地,荒凉秘苍鼠。三百余年前,焉知非荒所。螭甍何处去?忽又成墟落。崚嶒度春秋,只有观音阁……”

抗战时期,赵王府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成了难民的栖居地。、

安阳解放后,政府在赵王府主体建筑上兴建了学校至今。

这个片区现在正在改造的一部分则是,县前街区域,下面地图里可以看到县前街的具体位置。

安阳老城里的县东街、县西街、县前街,还有县胡同、县夹道等街巷,因毗邻安阳县署(俗称县衙)而得名。彰德府与安阳县府县同城,县署位于县东街、县西街结合部位街道北侧,为明初安阳县知县蔡诚所建。

清代康乾时期,以县署为中心的周边街道格局已经形成。民国时期《续安阳县志》载有安阳县城市图,明确标注了这三条街道的位置。县署正南的街道为县前街,呈现古代官署礼制建筑前面的“T”字形街道布局。不过当时的县西街叫中正街,而且包括平安街。县东街一带原为宋朝相州州署和郡园,曾经修建过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县西街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东头路北是威严肃穆的县署,再往西有县儒学、县文庙,西段路北为县城隍庙。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在县西街修建了运动场,西侧建了一座灯光球场,当年经常举办体育赛事,放映露天电影。县西街、县前街以至西华门一带成为县城内的文化中心。

原来的县东街4号院,为明代县署所建的萧曹庙,供奉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曹参。民国安阳县政府将之改设为古物保存所,国宝重器司母戊鼎在运往南京之前曾在这里存放。

年建设文峰中路,县西街、县东街消失。

上图是县前街一处年民国商业建筑,之前门匾上的字迹因为某种年代的关系,被石灰抹去,在这次的修缮中也重新显露出来。叫做“中州金城旅社”。

然而这整个片区在我前几天看安阳新闻里面提到了一个地方,具体新闻视频我没找到,但里面强调的也就是所谓这次县前街改造其中一项重头戏就是“重建彰德府署”,而新闻里说的重建是在县前街最北头路东那处院落,来重现彰德府署的曾经辉煌,也就是下面两张图片的位置,我上面的内容已经提到,明代赵王来之前,彰德府县衙确实在这附近,后来才搬到东大街。

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的一点,现在这个所谓“重建彰德府署”的“府署”大门冲北。。。。。。试问千百年来有哪个衙门大门口冲着北开???

真正的彰德府署曾经是位于县东街县西街丁字路口的北边,毗邻那个球场,所以现在这个院子,充其量就是个复建的古院落,根本称不上“重建什么府署”。

这也就是安阳老城改造的很多次工程中特别让我“诟病”的一点,要重建那就彻底得想想办法搞一搞,弄得不伦不类,扭头又说要重现辉煌这类自己听了都不敢相信的话。

之前的仓巷街“大仓门”就是个例子,到现在他的定位,他的历史还是没有彻底的让大众熟知,到了那里唯一的感叹就是“卓院的真大”。

这个区域的改造工作,现在工程进度已经过半,但不知道最后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新容貌来呈现给我们,只是希望不要让我们失望。

城市是用来给人们居住的,并不是用来打着文化的旗号搞恶俗商业开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那是家,而商业街带给的只是白天喧闹过后的死寂,那这座城被称为“老城”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也许,决策者们喜欢的可能只是白天的喧嚣罢了。

我喜欢回忆,我喜欢一切过去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那么

关于这个区域,你们有什么记忆需要告诉我的吗?

关于这个区域。你们的期待又是什么呢?

留言告诉我吧。

End

正式声明

全文纯手打,部分图片文字内容来自网络

你的分享和转发就是我的动力。

而关于一切未署名转载更改关键词抄袭。

很显然我挡不住,也管不了。

但我发现你侵权以后我举报和骂你。

同样你也挡不住。

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jh.com/gkss/4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