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个多月,对50岁的四川患者黄小玉(化名)来说,是“大起大落”的一段时光,从呼吸困难、四肢全瘫到呼吸正常、肌力逐渐恢复。她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1四肢全瘫痪两个多月前,黄小玉因类风湿关节炎出现颈部疼痛,随后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医院诊断为“颅底凹陷”,医院。
黄小医院进行保守治疗,期间,她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颈部以下身体部位无知觉、四肢全瘫痪等症状,身体迅速消瘦,体重下降至30多公斤。
简单来说,她现在只能躺在床上,全身上下仅能活动的头部和颈部伴随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到话都说不出来,只能依稀感觉到喘粗气,无呛咳反应,整个人的状况非常糟糕,急需手术治疗。
02风险极大的手术谁都知道黄小玉的状况需要做手术,但谁也不敢贸然进行手术。因为该手术面临三个“风险极大”:一,患者长期卧床,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麻醉风险极大;二,患者肌力为0,术中可能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手术风险极大;三,术后可能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脏骤停,围手术期风险极大。
因上述原因,医院均不愿手术,在绝望之下,她的家人通过网上诊疗医院的权威教授,该教授建议:患者身体状况不便前往北京,可去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院)骨科进行治疗,他们的技术非常过硬!
03多学科联手一项项解决难题医院骨科主任刘鹏接诊黄小玉后,没有犹豫立刻决定收治住院。完善术前检查后,骨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进行术前会诊,就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患者进入手术室,首当其冲的就是全身麻醉这道坎,全身麻醉的难点是什么?——黄小玉寰枢椎脱位伴延髓神经严重受压变形,已经出现颈部以下不全瘫痪症状,不能用常规快诱导行气管插管方法,防止误伤延髓。术前讨论决定采用清醒状态下行气管插管,但全身状态极差,不能完全平躺,加之无呛咳反应,若不能完善表麻,插管时病人挣扎,易压迫延髓,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麻醉科主任陈力勇和副主任胡弋凭借多年丰富经验,采用咽喉部表面喷洒、环甲膜穿刺及雾化吸入等多种方法完善表面麻醉,用纤维支气管镜轻柔的插入气管导管,全过程患者舒适,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实施全麻诱导,为保障手术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骨科主任刘鹏和副主任医师朱军、主治医师靳宇飞接棒,行“经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因为患者的颈椎极度不稳,在翻身摆体位的过程中,刘鹏维持患者颈部的纵向牵引状态,并指导医护人员动作,直至患者的俯卧位达到手术要求。由于患者颈部第1、2椎体受损,寰枢关节脱位,需要非常仔细准确地操作,避免损伤硬脊膜、脊髓及神经根,手术由上颈椎手术经验丰富的朱军医生主刀,2个半小时的手术后,椎管彻底减压,病变彻底切除。
根据术前计划,黄小玉于术后转入ICU,以确保顺利度过围手术期。ICU主任蒋东坡、副主任王耀丽、主治医师艾山木综合评估患者后认为:黄小玉属于重度消瘦型营养不良,需要防止出现肺部及其他部位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由于患者气道保护能力弱,拔管后如果再插管的风险太高,但带管时间太长,又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期间,医护人员对黄小玉进行2天的对症治疗和精细管理,在评估拔管时机后,黄小玉成功拔管。
至此,黄小玉顺利“过关”,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反应正常,自主呼吸平稳,最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检查,她的肌力也从0级恢复至3级。
图一术前图二
术后
肌力分级
0级:完全瘫痪,即完全不能收缩和产生动作;
1级:肌肉能轻微收缩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做平面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抗地心吸引力);
4级:能抗阻力;
5级:正常肌力。
后记人文关怀是医生无可替代的价值黄小玉已于近日顺利出院,目前正积极接受康复治疗,进行呼吸训练以及四肢功能训练。
在住院期间,黄小玉和家人对中心产生了无比的信任感,她的儿子动情地说道:从万念俱灰到再燃希望,到重获新生,在医院,我感受到了专业与信任的力量,也明白了何为医者仁心。
我想,这不仅是手术的成功让患者和家人看到了康复的希望,更是各学科医护人员给予了他们精神慰藉和关爱。对处于绝望中的患者而言,药片和手术刀有力量,医生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更有力量。
被问及为什么要接下这个风险极大的手术,刘鹏表示:“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担忧,手术风险确实很大,但我们有这个能力,就会尽全力去挽救病人。因为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人文关怀是医生无可替代的价值。”
文字:王奕璇
编辑:王奕璇
美编:巫雨玲
校对:王琼、谷一
审核:罗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