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记忆深处的西郊八里庄
一、京西古道八里庄,二、附中百年寻踪迹,三、古刹钟声青杏小,四、慈寿寺塔风云录,五、少年俠气玲珑巷,六、庭院几许报春来,七、师院月夜天如水。
记忆深处的西郊八里庄
八里庄在距北京阜城门往西八华里的地方,这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地方。
一、京西古道八里庄
我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后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年,父母先后参军赴朝,将我送回四川老家,我在外公、外婆身边,度过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年,妈妈从部队转业到位于八里庄的师院附中任教,我也随后被接回北京,我们的家就在师院附中校园中的教师宿舍。
儿时的西郊八里庄是北京城乡结合部,也是北京城通往西山门头沟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是玉渊潭公社的所在地,除了师范学院、师院附中、医院、二机部二院、医院()、地质大队等机关院校外,大部分地方都是玉渊潭公社郁郁葱葱的农田,八里庄再往东不远则有七机部、水科院、轻工业学院、医院等单位。往南可抵达万寿路、翠微路,那里自东向西有一溜部队总部大院,空司、海司、总后、炮兵、工程兵都在那里。公主坟商场曾是购物中心,百货、餐厅、新华书店、照相馆都曾有我流连往返的步履。那时,总觉得进城的路很遥远。在八里庄大合作社前有两路公交车,可向东抵达阜城门,途经马神庙、白堆子、甘家口。也可以徒步走到花园村乘26路车进城。距八里庄较近的公园有北面的紫竹院和北京动物园。
北京的西北为燕山山脉,八里庄位于山地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许多地方沟壑纵横,记得医院墙北面,有一条乡间小路,路两旁山坡上绿树成荫,那条路直通马神庙,我的好友傅中的家曾住在沟口北面的山坡上,那是一处绿树环绕的庭院。
师院附中和师院中间也曾是一片开阔的农田,附中东门外有一户农家,门前有条春季开滿桃红杏白花的洼地。师院北墙外,也曾是灌木丛生的沟谷,从那里可以走到东面花园村车站。当年一条铁路紧邻师院附中的北墙,火车由西直门经五路居开往石景山、门头沟,火车的轰呜也未能阻止附近的孩子们在铁路上嘻闹,现在这条铁路早已没有了踪迹。铁路北面有一家小酒馆,柜台上摆放着打散酒的酒坛,光顾的客人多是附近的农民,二两白酒就着一小碟花生米或一节蒜腸,有滋有味的独斟,天南地北的一通神聊,北京人喜欢侃,从他们身上能略见一二。北洼路旁曾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往北还有许多水塘,那是玉渊潭公社的养鸭场。从北洼路朝北过一个小桥,路西是化工学校、医院,再往北就到车道沟,现在香格里拉饭店的位置。
著名的京密引水渠从八里庄穿过,它在师院附中的西面不远,这是条人工河,直接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入北京,成为北京市重要饮水来源。还记得当年挖河时,工地沸腾的场面,机械很少,全凭人挑肩扛,工程分两期完工。现在两岸铺的石阶和护栏都是近几十年所建。这条人工渠全长.27千米,现更名昆玉河,那里曾是我们的天然游泳场,现在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已明令禁止下河游泳。
西山至阜城门之间成为高楼林立的一马平川,也是近几十年的事,我们儿时八里庄的地貌多为山丘、沟洼和平地交错,林木葱郁。阜城门是明、清两代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曾是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修建环城地铁,气势恢宏的阜城门城楼及城墙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八里庄以距阜城门八华里而得名,它也是京西古道的始发地。据说清朝慈禧太后每年去西山避暑进香,都会到八里庄老街,建于明代的八里庄摩柯庵古庙是他们中途休息的驿站。
儿时的八里庄,除附中西侧后建的玲珑巷居民区,八里庄小学东南两侧的连片老宅外,地广人稀,多处松柏环绕的地方往往是明、清两朝王公贵族的墓地,那里除了乌鸦、麻雀掠过,是个平坦清静之处,成为我们这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的校外足球场。我们也曾攀爬那些不知名长滿酸枣树的山丘,将果实塞滿衣兜。在钓鱼台芦苇中涉水寻找野鸭蛋,跑到人家养植的桑叶树林中偷吃桑葚,吃得嘴唇都被染成黑紫色。儿时的八里庄就是一个大的乡村田园,绿草地中野花遍地,能轻易捉到蚂蚱、蝈蝈儿。听年长同学忽悠,深更半夜打着手电筒,沿着蟋蟀的叫声,钻进树丛,翻开一块块潮湿的石板,却经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春天野水塘中捞回蝌蚪,装在玻璃瓶带回家,天天期盼它长大。也学着大孩子,夏日用长竹竿?粘树上的呜蝉,多是望蝉兴叹。我们也曾跑到西面部队靶场,在土里扒拉捡打靶丢下的子弾壳,被值勤哨兵追得四处逃窜。求人做个弹弓,梦想百步穿杨,却误伤人家玻璃,被告状者不依不饶堵上家门。学武门练劈砖铁沙掌,受不了皮肉骨苦只得做罢。
小时候的八里庄,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上学第四节课时很难熬,经常饥肠辘辘。课间时,在同班农村同学带领下,去学校对面生产队马圈,偷喂马的豆面充饥,被呛得满脸花。秋末初冬在八里庄大小供销社门前,凛冽的寒风中排长队买冬储大白菜,目睹为了抢新到货的搪瓷脸盆等稀缺商品,众人闻风而至,开门后一拥而上,挤倒商店的柜台的惊人场面。我也见识过除四害灭麻雀,人们摇旗呐喊上演人鸟大战的疯狂。大炼钢铁,房前屋后垒起无数土高炉,各家各户搜罗铁器扔进去冶炼的奇观。
八里庄老街巷中,民风纯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有明朝的皇家古塔、古庙,清朝寨墙和城门,还有两棵堪称稀世珍宝的千年银杏树。我还见过许多家养着骆驼,应该是走西口靠贩运为生。街巷里有家天义客栈充滿传奇,少东家是我小学同班同学,据说这个客栈曾是当年北平地下党的联络站,近些年因拆迁闹得沸沸扬扬。当年的西郊八里庄地广人稀,马路上骑车人不多,汽车也少见,农村的马车却到处可见,附中南面也曾是生产队的马圈。那时的北京天蓝水清,八里庄的夜晚,到处漆黑,孩子们与大人们在家属院中,围坐在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闪烁。
当年的八里庄也并非世外桃源,阶级斗争风声鹤唳,给人与人的交往蒙上阴影。衣食短缺,凭票证限量供应,交通设施落后,住房简陋,我们更见识过暴风骤雨,朔风严寒。小时候北京的风沙大,冬天比现在寒冷。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景观并存,纯朴的民风和社会发展相关联,那是我儿时的西郊八里庄。
现在的八里庄地区,已经成为拥有居民十万之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地区。而且很多人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迁入,想起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二、附中百年寻踪迹
北京师院附中是我的中学母校,也是我度过少年时代的家。在五、六十年代,北京师院附中的校舍在全市堪称一流,它是按照标准制苏式中学图纸建造,整体是大型飞机模样布局,前面的三层教学楼如同飞机的两个翅膀,后面连接部分的通道、大礼堂兼学生食堂、后厨房、男女洗漱间、锅炉房则象机舱,紧随其后东西各有一座学生宿舍楼,如同飞机的后翅。
当年附中的老师,大都是看我在校园里长大的叔叔、阿姨。我五岁从四川自贡富顺走进这座现代化的中学,如同乡下川娃子进了大观园,楼道里的各种灯具、卫生间的冲水马桶、洗漱间的自来水龙头,教师休息室的藤椅和留声机、大礼堂舞台上的帷幕、总务主任那个硕大的办公桌上的教具、传达室的报刊邮件,都成了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