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时,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长期高血糖,能够损害全身多个系统功能,主要为心血管系统,久病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糖尿病足等。研究表明:(1)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病人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极可能出现失明。(2)全球2.6%的眼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脏病和脑出血、脑梗塞的危险比健康的人高2~3倍。(3)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糖尿病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衡胰岛素和血糖,能够降低血糖,但无法修复受损伤的胰腺组织,更不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02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机理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尿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从而不能及时降低血糖引起的。科学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从5个方面来发挥作用。再生修复再造:改善内环境,促进血管再生,修复损伤的胰腺。
激活休眠前体细胞:让95%休眠干细胞,焕发活力,刺激胰岛β细胞再生。
调节免疫系统:抑制体内过激的免疫反应,减少对胰腺的损伤。
调节胰岛素抵抗:增强其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
旁分泌作用:分泌细胞因子,改善微环境,修复因长期高血糖而遭到损伤的其他的组织和器官,起到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03
干细胞治疗案例
案例1: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研究单位:医院
研究对象:选取年2月-年4月之间收治的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加载组。加载组例患者,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在46-68岁,病程2-11年;对照组例,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46-69岁,病程2-13年。
治疗方法:加载组:在原有胰岛素或降糖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入BMSC注射液,每支50ml,内含3*BMSC,每周1次,每次1支。对照组:在原有胰岛素或降糖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入安慰剂,观察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加载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空腹C肽以及餐后2hC肽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而加载组改善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情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血糖,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案例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
研究单位:湖北医院皮肤科
研究对象:选取院内-年的2型糖尿病皮肤溃疡患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
治疗方法:观察组先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创面,然后引流渗液及坏死组织,干细胞悬液2ml,细胞数(5.8-8.2)*,行逐层注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换药。
结果:观察组的显效时间和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较单用及常规治疗方法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的愈合,避免患者组织感染,提高压疮患者的生活质量。
案例3: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肢体缺血并发症
研究单位:韩忠朝教授科研团队
治疗对象:28名患有糖尿病的危重肢体缺血患者
治疗方法:将患者的自体干细胞多点肌肉注射至缺血肢体
结果:随访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患者大大减轻疼痛和溃疡、完全愈合率翻倍、无截肢、无不良反应、血管造影评分明显改善。
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肢体缺血并发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和新颖的治疗方法。
案例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研究单位:医院内分泌科、医院细胞移植科
研究对象:选择-11至-07在医院细胞移植科住院的DNP患者32例。
结果:3次随访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SS评分及神经电生理中的正中神经的运动末梢潜伏期、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末梢潜伏期,胫后神经感觉传导出率、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引出率和运动末梢潜伏期均较移植前改善,且未见不良反应,以治疗后1个月疗效最明显,6个月内均有持续疗效。
1.血糖控制情况:移植后,有6例(18.75%)完全停用降糖药,仅通过注意饮食和运动来调整血糖;有24例(75%)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与移植前比较无变化。移植后1、3、6个月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共同的变化趋势为术后第1个月下降最明显,术后3个月时继续下降,但是幅度较第一个月时平坦,第6个月时较第1、第3个月时略升高,但仍低于术前值。
2.TCSS评分:移植前TCSS评分为(6.81±4.31)分,移植后1、3、6个月时分别是(4.25±3.22)分、(3.50±2.91)分,移植后各时间点较移植前TCSS评分均降低(P<0.01),说明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3.神经电生理变化:患者术前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传导引出率分别为%、%、18.75%(6/32)和0%(0/32);治疗后,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率分别升至37.5%(12/32)和25%(8/3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正中神经的运动末梢潜伏期、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末梢潜伏期改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变化趋势为术后第一个月改善最明显,6个月内均有持续疗效。
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方法。
End●同样的岁数,如何做到比同龄人看起来更年轻?
●干细胞有望帮助人类“老而不衰”
●干细胞
想要知道干细胞有多强?看看“它”能治什么病
●年干细胞医疗产业全景图(附市场现状、发展前景等)
●为什么别人老而不衰?青春驻颜术,干细胞抗衰的秘密
●干细胞登上年两会!多位代表委员为干细胞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了解干细胞,干细胞应用及合作联系
伯菲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张老师
唐山地区
张经理:
贾经理:
石家庄地区
郝经理:
郭经理:
李经理:
保定地区
李经理:
金经理: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将在第一时间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