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片
李楠竹医院小儿骨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在福建省小儿骨科专业奠基人之一李有才主任指导下,专攻小儿骨科,从事小儿骨科30余年;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小儿骨科工作委员会委员、SICOT中国部儿童骨科学会委员、福建省小儿外科分会委员。
“小朋友,抬抬手,好,再抬抬脚,真乖。”医院小儿骨科负责人李楠竹查房时,总会先笑眯眯地逗逗患儿再开始检查患儿身体情况,并耐心地交代家长一些注意事项。
李楠竹说,只要用爱心对待患者,就会收获患者的信任。
父母都在小儿骨科工作
李楠竹的父亲是小儿骨科专家,母亲是小儿骨科护士,医院家属大院长大,见得最多的就是“白大褂”。也许是习以为常,小时候,李楠竹对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太大感觉。
年,唐山大地震,也是在这一年,李楠竹对医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那天,强震刚停歇,父母亲医院赶。当时,公共交通都瘫痪了,父母用自行车推着他们,走医院。
医院,父母把他和弟弟安置好后,马上奔赴灾区。他至今都还记得父亲的那句话:“那么多房子倒了,一定有很多人受伤了,爸爸妈妈要去帮帮他们。”李楠竹看着父母匆匆离去的背影,懂得了“医生”两字的含义和重量。
年,李楠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厦门,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小儿骨科医生。
把科室做细做精做强
“早前,小儿骨科一直都是归在骨科中,其实小儿骨科在治疗方法上和成人骨科有很大的区别,独立成科对于更规范化的诊治是有利的。”李楠竹大学毕业后,师从父亲,掌握了不少小儿骨科的诊治技术,一直致力于把小儿骨科发扬光大。
年前后,医院骨科成立小儿专业组,医院也连续两年特招了小儿骨科医生来充实专业组,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只剩下李楠竹“单打独斗”———门诊、手术、值夜班,他一个人坚持了好几年。
去年9月,医院出于全面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考虑,将小儿骨科专业单独建科,李楠竹是负责人。“之前都只有我一个人,现在我们科室已经有6名医生,且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分别有脊柱、足踝、创伤、关节等专业。”说起现在的科室,李楠竹很兴奋,他希望带领这个团队,把小儿骨科做细、做精、做强。
给孩子看病要耐心
记者跟李楠竹的聊天很轻松,他笑着说,这是因为自己常年和孩子打交道,都成“老顽童”了。
李楠竹告诉记者,对这些来看病的小朋友们,他自有“诀窍”。“最大的窍门就是要有耐心,先跟孩子玩一会儿,等孩子放下戒备了,再了解病情会事半功倍。”李楠竹说,很多孩子还小,不懂得表达,一个简单的“痛”可能有不同原因,需要医生耐心细致地观察。
对患者有爱,也遇到有爱的患者,这是李楠竹认为当医生最好的状态。
10年前,一名念高医院来到李楠竹处就诊,医院诊断男孩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到了医院做了病理检查后,确认是股骨颈部位的骨肉瘤,而且已经转移,所剩时间已不多。
李楠竹第一时间告诉家属孩子的情况,并为孩子做了姑息手术。手术后经过化疗,男孩又生存了一年左右,最后安详地离开了。让李楠竹没想到的是,男孩的家长在孩子去世后专程致电,说很感谢他细致地为孩子检查、做手术,让孩子又生活了一年多。家长如此理解医生,让李楠竹很感动。
特写
离乡30年最终回故乡
李楠竹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李有才是鼓浪屿人,年从鼓浪屿二中毕业,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院(医院)工作,专攻小儿骨科专业。离乡近30年,李有才最终还是想着回到故乡,年,他回到厦门,进入医院工作。
李有才把小儿骨科专业带回厦门,可以说是福建省小儿骨科专业的奠基人。早在年,李有才就完成了福建第一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这是小儿骨科的代表性手术,是检验一名小儿骨科专业医生的标准之一。
李楠竹报考大学时填报了医学院,父亲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读医、从医,你要考虑清楚,太辛苦,而且一辈子离不开书。”
那时候,李楠竹不理解父亲的“离不开书”是什么意思。等到自己成了医生,他慢慢懂了,要当好一名医生,时刻补充知识、紧跟最前沿技术是必需的,要阅读无数的学术研究文章,“这辈子,确实是离不开书了。”
来源:海西晨报
记者:蔡樱柳
摄影:唐光峰
通讯员:罗超
编辑:周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