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9日,当日是“中国医师节”,我们要向“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敬意!在我们安徽芜湖医疗卫生界,提到“戴氏正骨”,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传承仁医仁术,治病救人的事迹数不胜数,广受社会各界好评与点赞!
前不久,一则《锦旗背后的故事》更是展示了安徽芜湖“戴氏正骨”的大医风范!
戴氏伤科第七代传承人戴俭华主任医师,在病房中收到一面特殊的锦旗,锦旗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他父亲戴勤瑶医师诊治的一位病人所送,并且附赠了一份特殊的感谢信。
信的内容如下:“李老太年轻时,约为上世纪“文革”期间,腿部受伤,医院由于受“文革”冲击,处于半停业状态,戴主任三叔冒着生命危险为当时年轻的李绍娣进行救治,每天奔走......,医院到西门口李家中为李治伤,且分文不取,此事由于各种原因李老太都没机会感谢戴医生,且在八九十年代李女儿受伤又得戴父亲治疗,加上这次李老太又因车祸受伤得到戴主任治疗,所以老太为表谢意,特赠锦旗,以表心意。”(附图上原件)
收到这封特殊的感谢信和锦旗之后,戴俭华主任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自己仿佛回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医院病房非常紧张,总共张床位,骨科床位仅有30张,治疗方法基本都是传统治疗,床位周转慢,很多骨折病人住不上院。父亲戴勤瑶当时任骨科主任,为了解决这部分病人的治疗问题,白天上班工作十分繁忙,只能在晚上下班后骑车跑遍芜湖市大街小巷到患者家中诊治。
有的病人看时间较晚,准备了炒米加两个荷包蛋,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父亲不忍心让病人破费,总是婉言谢绝,骑车回家。有时路途较远,回家已经很晚,八九十点钟是常事,母亲为了父亲回家后能及时吃上热饭,总是冷了又热,热了又冷,反反复复……开始全家人等候父亲一起吃饭,后来实在是时间太晚,怕影响子女身体,就让我们小孩子先吃,母亲一人等待父亲回家。后来我们长大了,经常跟父母亲开玩笑:父亲每一军功章都有母亲的一半。多年后,在戴俭华出门诊的时候,碰到这部分病人或病人家属,时隔多年再提起往事时仍记忆犹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戴勤瑶自幼随祖父戴孝纯学习祖传医技,戴孝纯(-年于安徽中医学院任教)祖父医术精湛,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成立安徽中医进修学校(省中医学院前身),抽调全省精英,祖父有幸入选,从此由一名村医步入大学殿堂,且医德高尚,从不挟技敛财,有戴二善先生之称,父亲戴勤瑶继承了祖父的医德与医术,为戴氏家族树立了仁医仁术的大医风范。
自幼受家庭熏陶,戴俭华主任在浓厚的医学氛围中成长,喜爱中医骨伤推拿,深知家传技艺要想传承与发展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理念,融汇百家之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疗效是硬道理,因此戴俭华在前辈的基础上,将传统家传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手法提出了弹性复位,复合式手法,摇晃法等,小夹板提出了赋形夹缚(板形合一追求塑形),编织栅栏(特色“月牙小夹板”套叠式三明治法外固定)。药物内治提出了套淤虚并通治疗相关脊柱病等,赋予了戴氏骨伤技术新的内涵。
为了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争取手法复位的最佳时机,戴俭华常常在医院修剪夹板和第一时间手法复位,提高了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极其繁琐、耗时耗力。传统技术的传承,不仅要有过硬手法技术,更重要还要加强医者人文情怀的修炼,治疗方法的选择不仅是技术更是医德的考量,他始终把困难留给自己。
“戴氏正骨”以最小的创伤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尽力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生活压力。所以该项技术的传承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且更需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作为戴氏伤科第七代传承人,戴俭华主任今年带领团队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传承流派以及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传统医学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弘扬,他们将继续秉承了仁医仁术这一良好的家风,更加努力地致力于戴氏骨伤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