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步态与运动分析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创伤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步态与临床运动分析学会(GCMAS)会员,美国ThomasJeffersonUniversity及AlfredI.DuPont医院访问学者。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学》副主编,主译《步态分析-正常和病理功能》《脑瘫患儿-全面的看护指南》等书籍。长期从事儿科推拿、步态异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西结合综合治疗小儿斜颈、小儿内科常见病及儿童发育性下肢力线异常、小儿脑瘫、马蹄内翻足、足部畸形等步态异常疾病的康复评估和干预治疗。
神来之笔,开辟中西医结合医工结合求索之路
姜淑云教授是中医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医临床专业,硕士师从国内著名的针灸大家东贵荣教授。年被医院医院推拿科进修,师从丁氏推拿代表性传承人是有康主任继续精进手法医学。医院开设东北第一家针对亚健康人群的“疲劳门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导师严隽陶教授的鼓励和支持,在复旦大学力学科学系选修流体生物力学,医院骨科进修骨科生物力学,开启医用生物力学学习之旅。又在原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洪水棕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课题研究,开始真正接触临床步态分析。年博士毕业后,姜淑云教授便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开启了临床运动分析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职业生涯。年,姜淑云教授又远赴美国Alfredl.Dupond医院骨科,师从美国著名儿骨科医生,美国脑瘫发育医学学会(AACPDM)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步态与临床运动分析学会(GCMAS)前任主任委员Dr.FreemanMiller进一步学习精进,探求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融合,走向国际的道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为姜医院步态分析团队异军突起,勇立国内临床运动分析的潮头打下了雄厚的专业基础。
俱收并蓄,护卫儿童体质改善和运动发育健康
姜淑云教授秉承多学科融合的先进思想,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石,以现代医学技术为羽翼,潜心探索运动异常疾病的康复评估和临床运动分析。姜淑云教授认为,部分反复发作内科常见病或营养不良的儿童,会随着生长发育,出现运动功能稍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肌肉四肢失养,瘦削无力;另外,对于小儿斜颈的患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双侧肢体不对称、力线异常的情况则更为常见。斜颈患儿无论胸锁乳突肌是否存在包块,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双侧肢体功能不对称,具有筋骨失衡的特点,即使斜颈症状治愈,若不注重健、患侧的肢体功能监测,仍有可能因为筋骨动态平衡的失调,出现双侧肢体功能发育的不对称。小儿脏腑娇嫩,骨质未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失宜,导致“筋骨平衡”被破坏,从而出现运动发育异常的病理状态。为了更好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姜淑云教授带领团队已经建立首个中国儿童步态分析数据库,并开设了沪上第一家儿童青少年步态发育异常专病门诊,期冀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中医病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精准医疗。
不负初心,助力祖国医学发挥其威力走向国际
在姜淑云教授的带领下,医院步态与运动分析中心逐渐承担起上海市及华东地区的步态与临床运动分析工作,并与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学科密切合作,开展了多项运用三维运动解析技术进行评估的临床科学研究,协助完成国家科技部推拿手法标准化项目和科技部项目中对专家施术手法的关节角度及受力变化规律等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国家临床研究基地以及推拿手法治疗腰椎疾病、膝骨关节炎、骶髂关节紊乱等优势病种、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等相关科研课题中承担效果评价等工作。目前,实验室拥有国际先进的运动分析设备,并已通过CommissionforMotionLaboratoryAccreditation(CMLA)国际运动实验室认证,是全球首个非英语国家通过该认证的运动实验室。姜淑云教授及其团队将继续博采众长,砥砺前行,为传统医学学科提供量化、现代化的临床效果评价,为传统中医的循证医学道路推波助澜。
擅长:咳嗽、感冒、厌食、腹泻、便秘等小儿内科常见病、小儿斜颈、内外八字、O型腿、X型腿等儿童发育性下肢力线异常等。
周三下午(大柏树总院)
周一上午、周五下午(青海路名医特诊部)
李阳助理研究员
擅长:内外八字、O型腿、X型腿等儿童发育性下肢力线异常等。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大柏树)
鲁潇莹研究实习员
擅长:小儿斜颈、小儿内科常见病等。
专病门诊:周四下午(大柏树)
原标题:《医院名中医——姜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