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恶性肿瘤手术是当今外科最有风险和挑战的手术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一度被认为是完整切除的“手术禁区”。然而,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董健教授偏偏希望挑战这个“禁区”,他和他的团队目前单节段脊椎肿瘤的切除只需4个半小时,输血ml。另外,他在国内率先完成了3个节段、4个节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引起骨科界的震撼。
骨科独立完成全脊椎肿瘤切除手术
脊柱肿瘤手术一直以来被称为骨科最后一个有待攻克的顽症。其中一小部分是原发性,另一大部分是转移性肿瘤。绝大部分患者认为转移肿瘤都是晚期,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时机,只能姑息性的治疗。但晚期肿瘤并不是终末期肿瘤,由于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最后肿瘤发展到压迫到脊髓就会造成患者剧烈疼痛、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但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手术操作复杂,风险极高,因此在国际医院极少,全国也仅有少数几个脊柱外科医生可以做这个手术。国际上最初报道进行一个节段脊椎切除要手术20小时左右,输血ml。医院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改进,已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目前单节段只需4个半小时,输血ml。在技术的日益成熟下,目前不仅仅进行了一个脊椎肿瘤的切除,还在国内率先完成了3个节段、4个节段的复发性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转移性肿瘤的患者经过合适合理的手术治疗,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尤其对于低中度原发性恶性肿瘤,效果更是超出大家的想象。有许多这样的病例在医院进行全脊椎肿瘤切除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已经5年以上。
董健教授说,“全脊椎肿瘤切除手术,结合了脊柱外科的所有技术,一般需要胸外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的合作,我们骨科可以独立完成,是整体技术水平的体现。”医生团队也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研制了许多肿瘤全切的特殊的手术器械,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医院还连续举办了6年的全国学习班来推广这项新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得益。
成功的背后是医患互信通力合作
董健教授回忆起大约在6、7年前,患者程先生年仅27岁,平时无明显不适。偶尔感到心脏有些发闷,颈椎略感不适,并不在意。没想到,某日早晨小程刷牙时突然跌倒,双下肢运动感觉丧失,立即被送往本院急诊。
上午10点到院后,骨科急诊医生接诊了这位患者,体检深浅反射皆无,提示脊髓完全损伤,急诊磁共振检查显示胸1-2椎管占位,脊髓明显受压,立即请董健教授会诊。董健教授迅速安排医疗小组成员,检查后发现病情确实非常严重,由于患者脊髓已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神经恢复可能性微乎其微,如进行高位胸椎手术,风险很大,一旦不慎,会造成新的神经损伤,但如放弃手术,患者将终身卧床。
抱着一丝希望,患者及家属仍强烈要求手术,给予医生充分信任。手术团队商量后决定,即使仅有1%的希望,仍应付出%的努力,手术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急诊手术,全力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
手术由董健教授主刀,当晚7点正式开始,8点进行胸1-2全椎板切除。正如术前判断,胸椎管内有长约4厘米的自发性血肿占位,极其罕见,血肿取出后,受压的脊髓恢复搏动,随后止血,脊柱稳定性重建,至晚上9点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上午,患者双下肢感觉明显恢复,第二天双踝关节可以活动。术后六天,双下肢肌力达到“5-”,活动自如,大小便也有了感觉,患者已能站立,继续接受高压氧舱治疗后,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返回工作岗位。从这例病例中不难发现,对于脊髓急性损伤的病例,即使完全损伤,如果及早手术,仍然可以挽救部分患者宝贵的神经功能。
“作为医生,患者能恢复健康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董健教授强调说,这例患者神经功能奇迹般的恢复,应该归功于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支持,以及整个医疗团队的通力配合。
十几年没有碰到医患纠纷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董健教授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宣教。他说,他所带领的团队十几年都没有碰到医患纠纷了。“我父亲是去年被检查出患有胸椎骨巨细胞瘤,两次手术两次复发,后来找到董健教授做了全椎体切除手术。手术风险虽然很大,但很成功,术后父亲在ICU待了一段时间,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在此期间,董健教授及其团队的医生每天都去查两遍房,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友善的医生。”这是一份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而像这样的感谢信董健教授收到过很多很多……
在医院,董健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出了名的辛苦,他也被科里人戏称为“铁人”,长达17小时的脊柱医院最长手术纪录。脊柱肿瘤全切除手术对医生的体力和技术都是个巨大考验,但看着痛苦的病人,董健教授还是知难而上,接受挑战。他平均每天开三、四台手术,常常在手术室吃盒饭做为晚餐。不管多晚,手术结束后一定再去病房看望手术后的病人,了解恢复情况。那时病房已经熄灯了。
终日早出晚归,董健教授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他唯一的亲子时间是周末陪儿子打网球,太太帮忙捡球,这也成为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
新闻晨报刊登日.6.23期:.5.2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