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电视剧《老中医》刚刚在央视热播结束,陈宝国、冯远征、曹可凡、许晴等一众老戏骨塑造的各色老中医人物,生动而贴近历史,带着观众一窥上世纪初中医各派在上海滩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的热闹画面。百年前的上海,市场繁荣、人口流动,全国各地的中医带着各自绝活,闯荡上海滩,如能在上海立足扬名,才算得上真正的名医大家。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那些医技高人一筹、医德受人尊重、医术与时俱进、博取众家之长的中医流派,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后牢固地树立起自己的金字品牌。这些医派代代相传,互相交融,促进独特的“海派中医”形成。“以前看中医,石筱山骨伤好,顾筱岩疡科好,韩哲仙治黄疸……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陈红专不无骄傲地介绍着“海派中医”的辉煌历史,他说,“海派中医是我国近代中医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以当时上海的名医荟萃、流派纷纭、学术争鸣、中西汇通为特征,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更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现代西医进入中国不过百年,在此之前,中医经过千年发展和沉淀,成为当时的中国人治病、救命唯一可以依靠的“先进技术”。直到西医从上海、广州等埠登陆,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中国患者逐渐接受西医,至今,大多数国人对中医和西医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不管中医西医,治得好病就是好医。看了《老中医》,很多观众会有疑惑:当年上海滩上大名鼎鼎的名中医们,他们的传人如今在哪里?上海还能看到名医大家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就开始保护中医传统文化,重视传承名医大家的医术和学术。年,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在位于石门一路67弄1号的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成立开张,这个隐藏于闹市石库门中的诊所,寄身于一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三层小楼中。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的成立开风气之先,是当时全国中医界的创新之举,其目的是将上海顶级水平的名中医汇聚于此,一方面方便百姓看病,另一方面则承担着中医传承的重任。年,上海市中医门医院合并,继续保留“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与“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称号。众多名医,悬壶于此;四方百姓,纷至沓来。如今,它被大家亲切地唤作“石门路门诊部”,正为海派中医文化传承做出积极贡献。至今25年过去,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石仰山等已故中医大家,都曾在石库门里的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为患者切脉诊治、授业教徒。如今,这家汇聚当代上海名医大家的诊疗所,仍然每日患者络绎,许多病家从外地专程赶来,只为得到中医大家的诊治。闹中取静的石库门里,藏着“海派中医”的今日缩影。名医齐聚,拿出真本事石门一路靠近威海路,上海繁华市中心的“后街”,石库门建筑群保持着百年前的模样。每天,石门一路67弄弄堂口总是比别处热闹,人来人往。从弄堂口向里走几十米,就是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门面不算开阔,但内里却是古色古香、别有洞天。从年成立至今,已经有70多位名医在此开诊,其中多位是“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教授坐诊。按照如今的说法,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是一个名中医多点执业的平台,新的机制为江浙沪一带的名医们打破了开诊地的限制。另外,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