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西郊骨科
医院骨科
骨科在线
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
骨科手术

中国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90.html
近日,《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后,二战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再度成为热点话题。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成功转移了约33万人,保留了盟军二战翻盘的希望。而二战的最终结局也证明了:“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撤退中却孕育了胜利”。

而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的两年前,即年,在中国,在湖北,也有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转移:宜昌大撤退。

这场撤退甚至比“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艰苦,更为气吞山河!

年10月,武汉失守后,长江中游航线全部被切断,入川门户宜昌成了下一个被攻击的战略目标。当时堆积在宜昌码头的商用和军用器材超过12万吨,此外还有油料1万吨,各类公物6万吨,等待入川的政府官员、技术工人、大学师生和难民在3万以上。

宜昌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兵器工业、各类机器工业和轻工业的全部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口元气,它们若在宜昌被炸毁或被日军掠去,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场撤退又是何其难!诗仙李白曾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时入川,既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一的方式只有走长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

更为严峻的是,此时距枯水期来临只有40余天,枯水期一到,大型船舶就要停航。按照当时可调集的轮船运力,将这些人员、物资全部运到重庆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素称“川鄂咽喉”的宜昌在年成为了全中国命运的咽喉。

宜昌城内一片混乱,敌机不时临空骚扰,人心浮动,惶恐不安。宜昌混乱的秩序让转运工作困难重重。

日军在步步紧逼,长江水位在不断下降。

撤退十万火急,看似不可能完成。

所幸,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挺身而出。

他是卢作孚,正是他几乎耗尽全部身家,才换得了撤退的成功。

如果说敦刻尔克的成功是英国上下一心的功劳,在宜昌大撤退中,卢作孚一人,居功至伟。

卢作孚出身贫寒之家,早年就一直寻求救国途径。年,他从创办现代航运企业着手,以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目标,成立民生轮船公司。民生公司在艰难起步后,经过几年时间即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

在上海、南京沦陷后,卢作孚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包括民生公司、招商局等在内的所有大小轮船公司的船只均归这个委员会指挥。

抢运战略物资入川这一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

危在旦夕的宜昌,由于运输秩序混乱,影响了撤退进度。10月23日,卢作孚由重庆飞到宜昌,专门解决这个问题。他发现公司挤满了各路重要人物,到处是请客、交涉,又交涉、又请客,而运输的阻塞丝毫没有减轻。他不顾中国传统讲究的面子,有礼貌地但很坚决地说:“每一个人都明天见!把他们统统打发走”。

随后,卢作孚召开紧急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他制定了最适合当时形势的“三段航行法”,将宜昌至重庆分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万县,万县至重庆。鉴于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尽量利用夜晚装卸,抢在白天航行。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多人,同时征用民间木船艘,运载轻型物资。

另外,卢作孚将传统的客舱制改为座票制,取消二等舱,使客运能力增加一倍;公教人员座票半价收费,难童、伤员免费。

年10月24日,宜昌大撤退拉开序幕,关键时刻,中国人迸发出沉睡已久的力量。卢作孚在文章中形容,“这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宜昌大撤退转移了多家工厂、抢运了数以万计的专家、技术工人以及十多万吨物资设备。正是这些撤退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宜昌大撤退。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评价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事部门组织完成,而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一个实业家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

年元旦,卢作孚获国民政府颁赠杰出服务勋章,几年后,再追加为一等一级勋章。

更多背后的故事

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

9月25日20:40

为您揭秘

“大撤退船王卢作孚的关键四十天”

敬请期待

厦门广电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jh.com/yygk/8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