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骨科有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专家、老党员,名叫刘贤修,70岁高龄的他,如今还在门诊定期坐诊。
这位老先生,医院是颇有点传奇的人物,在省会骨科界也是大有影响。前一段时间,刘贤修70岁生日,医院骨科四个病区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上上下下三十多口,给老爷子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过了个简单的生日。中国人内敛,平时不怎么表达感情,借着给老爷子过生日,说了不少心里话。很医院骨科发展的贡献以及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言辞恳切,潸然泪下。
传承:他就是骨科的“定海神针”
刘贤修主任医院的时候,骨科专业还是大外科里的一个治疗组。医院的发展,在刘主任的带领下骨科独立成科,刘贤修是最早一批科主任。经过40年发展,总部骨科成立了三个病区,分别是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加上郑东院区骨科,一共四个病区。医院骨外科学成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人才济济、技术高超,医院骄傲的拳头科室。骨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中,刘贤修是功不可没的一位开拓者、奠基人、老前辈。是大家尊敬的“老主任”。
如今骨科四个病区主任,张陆、朱俊、尤笑迎、田明波,都是刘贤修一手带出来的得意门生。他年退休之后,医院返聘到现在。
几位主任都说,没有刘贤修,就没有郑医骨科的今天。
在刘贤修身上,特别充分地体现出一种医学传承。他对病人的慈悲、对技术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对医学的奉献,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和印记到学生们身上。如今骨科有这么高的学术水平、医疗质量、专家团队,都有赖于刘贤修主任早年打下的良好基础。
骨科二病区主任张陆,如今是全省脊柱外科的大专家,医院的大外科主任,脊柱手术已是炉火纯青。医院独立做的第一台手术,是在刘贤修手把手的指导下做的。病人的情况到现在张陆记得还很清楚,那是年,一个21岁的小伙子,驻马店人,胸椎爆裂骨折伴不全瘫,病情危重。这是一台复杂的手术,医院还很少开展。术前刘贤修把文献、手术图谱、解剖书籍拿到办公室,一起讨论商量,交代注意事项,在手术台上,为张陆当助手。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慢慢摸索。最终手术成功。刘贤修交代张陆:“好好看着病人。”张陆在病床前守了两天两夜。夜里十二点多了,刘贤修还在给张陆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后来这个病人恢复很好。
张陆说,从第一次手术开始,老主任教我们的一些理念直到现在依然在坚持、在受益。比如说,无论再熟悉的手术,术前都要把解剖知识再看一遍,熟能生巧、温故知新。比如说,术后一定要有一定时间的特别看护。他当主任的第二年,就要求每个复杂手术病人术后要特护6小时,医护人员坐到病人床头,密切观察、记录、处置。
对于这些,骨科一病区主任朱俊也一样深有体会。到如今他在门诊给病人查体,还是老主任传授的方法和习惯。包括在病房查房,都跟老主任一样很仔细地查看伤口,一步一步查体,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骨科还有一些非常好的传统,都承自刘贤修。比如说,他很替年轻人考虑,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这几天,医院值班。慢慢成了惯例。现在骨科四个病区的主任、护士长,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是自己值班。
不光是骨科,在医院别的科室,也大都这样做。科主任、护士长在节假日坚守岗位,让年轻人回去过节,是呵护,是传承,也是责任。
刘贤修自从退休之后,就不再上手术了。但这几位科主任在面临大手术之前,还会习惯性的向他求教,把术前准备、手术方案跟老主任商量商量,心里就更安稳。
骨科三病区主任尤笑迎,那天给老主任祝寿的时候说了很多话,都是发自肺腑。平时他话语并不多。他刚来骨科还是个住院医师的时候,刘贤修就鼓励他多研究关节,把关节外科作为自己的方向。现在的骨科三病区就是以治疗骨关节为主的科室,尤笑迎也早已是关节外科的专家了。刚来骨科的时候,尤笑迎对手术以外的一些事有点散漫,比如写病历。几次三番的不能按时完成病历,刘贤修觉得批评、提醒作用不大,就自己替他写。那会还是手写病历,白天忙不完,晚上刘贤修加班到很晚把病历写完,第二天交给尤笑迎。
主任替医生写病历,这成为骨科的一个“梗”,很多人都知道。几次之后尤笑迎不好意思了,后来慢慢养成了及时书写病历的习惯。这事也让大家知道了刘贤修一贯的无私、担当和一丝不苟。
郑东院区骨科主任田明波,是郑东院区开诊之后提拔的年轻主任。一个病区刚成立很不容易,病人来源、质量安全、服务水平,都需要慢慢理顺。但是骨科人天生有傲骨,刘贤修不断地给他鼓励,有东区的病人就主动介绍给田明波。有老主任的帮衬,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东院区骨科在很短时间内,就稳稳地立住了脚跟。不仅开展了很多疑难危重手术,而且拓展了骨科服务项目,增加了浮针、铍针等治疗手法,又轻巧又简便,能解决很多颈肩腰腿疼的问题。刘贤修提起田明波,也是赞不绝口。
刘贤修倡导成立的骨科MDT(多学科会诊),已经坚持好几年了。有什么疑难危重病例,拿到MDT会议上让众多专家一起会诊讨论,好处多多。参与医院、医院的骨科专家,每周举行一次。能请到这么多专家参与,多半是因为刘贤修的情面。MDT医院骨科的一个大课堂,很多年轻医生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到外院的大专家,见世面、长知识。
跟几位科主任聊,大伙都说,老主任就像个精神支柱。科室之间有什么问题矛盾了,他就是个润滑剂。只要有他在,就不会有大问题。他发话的事,大家也都会不遗余力去做。有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主任在,心里就踏实。他就是骨科的“定海神针”。
坐诊:就喜欢跟病人在一起
现实中的刘贤修是个特别随和、容易相处的人,虽说70岁了,但看起来根本不像古稀老人。坐门诊的时候,精神头十足。
某天上午,我在骨科诊室看他坐诊差不多一上午。他乐呵呵地跟每个人交流、问诊、看病,谦和温良,不知疲倦。
他对待病人特别亲切、特别和蔼。骨科的门诊病人大都是颈肩腰腿疼这方面的毛病,年龄多大的都有。一个11岁的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家人看到一边小腿肚比另一边大。当地医生说孩子两条腿发育不一致。吓得父母赶紧带着孩子从沈丘赶过来找他看病。刘主任让孩子趴在诊断床上,左左右右检查,详细问了问情况,最后说不要紧,就是软组织损伤,多休息少锻炼,过几天就好了。一家人放心而去。
每一个门诊病人,他都会仔细检查身体,看看腿,看看腰,如果是脚上的问题,就让把袜子脱掉。需要的话就让去拍个X光片,或是做核磁详细检查,问题不大的,就开些药,交代一些注意事项。
“多注意保暖,别受凉。”“多锻炼,多热敷。”“片子放着别丢了啊。”一上午不停的说话,不停的弯腰检查。每检查一个病人,就洗洗手,一个上午洗二十多次手。身边的实习医生根据他的交代书写门诊病历,开单开药。
他给好多病人介绍一种锻炼方法,对付骨科常见的颈椎、腰椎、背疼都有好处。就是站立姿势,两手交握在身后,向后扩展肩膀,慢慢的身体后仰,保持一会。每天做一做,很能缓解颈肩腰的问题。我试了试,对于长期伏案的人来说,这样的锻炼姿势很有用。
有一个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的病人来诊室找他,60出头了,近期感觉胸部受到压迫,有时呼吸困难,特别是感冒的时候。有医生建议他手术纠正。刘贤修看了看侧弯的情况,建议不做手术。理由是,如果尚且年轻还值得冒险,这个年龄了,身体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脊柱侧弯,手术的风险且不说,就算是成功纠正了,心肺能不能适应还很难说,倒不如维持现状。病人看起来心有不甘,但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怅然而去。
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他的查体、问诊都特别仔细。对每一个病人都特别珍惜,对每一次坐诊都格外珍视。70岁的人了,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科室,数十年如一日。他说话特别家常,病人都喜欢跟他聊天,很多人就诊时带着忐忑不安的心,经过他一番交谈,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刘贤修常常和年轻医生说,看病不仅是看检查化验结果,看疾病本身,还要多和病人谈心,才能对症下药,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我们常说医者初心,在刘贤修身上,就能看到答案。
手书:“我只是没有拖专业发展的后腿”
刚开始跟刘贤修电话约时间采访,他百般推辞,觉得自己根本没做什么。我直接到门诊找他,他拿出手写的一份“情况说明”给我,说他的情况都在上面了。我有点哭笑不得,接过来一看,就是门诊打印病历的白纸,正反两面都有字。上面写着:
“医院与专业发展之所以这么快、这么好,我认为首先是党的政策好,医院党委、院领导重视专业建设与梯队培养。不过分地说,我医院稳居第一,技术水平在省、医院处于领先水平,受到同行们的广泛赞誉,所有成绩绝不是我做了什么贡献。我比别人一点都不优秀,医院发展过程,没有拖专业发展的后腿,没有忘记自己是党员,是医院老职工,足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是历史规律。看到我院风清气正,上下一条心,瞄准本专业科技前沿,我满怀信心,没感觉自己老了。”
写的端端正正,字迹清晰。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正如他的名字,承贤启智,修己育人。这八个字,大概就是刘贤修老先生的写照吧。
医院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