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西郊骨科
医院骨科
骨科在线
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
骨科手术

蒋思静我们把西岭雪山做成了青少年森林

当达西遇上﹥西岭雪山和天府游学社

蒋思静:

我们把西岭雪山做成了青少年森林大课堂

可能是因为离成都太近没有了神秘感,也可能是被旅游开发给耽误了,这几年,西岭雪山总给人一种老景区、过度娱乐化的感觉,如果没有冬天的滑雪,大家可能都记不起它,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座海拔米,有三级地理阶梯,立体植被非常丰富的成都第一高峰。

年,成都几个常年跑西岭雪山的旅游媒体人,在一次西岭雪山的活动策划中,把一群孩子带上山,把西岭雪山当作课堂,设计了一场小规模的青少年研学课,当时活动很好玩,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他们发现了西岭雪山全新的观看和体验方式。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几个媒体人尝试从旅游跨到教育,一门心思研究森林雪山大课堂,专心致志做起了研游学,然后带着新内容,领着青少年,开启了一次一次的重新上山之路。

媒体人成立的天府游学社

社团取名叫天府游学社,蒋思静是课程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年团队最先尝试的是西岭雪山秋季课程,当时提了个概念叫:森林课堂,就是把这座山当成一个课本,把自然观察作为训练孩子专注力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让孩子们在户外学习和感受。

紧接着的工作是设计课程,根据西岭雪山的特点,阶梯状的海拔,地理位置还有它和整个成都平原的关系,先做出了地理课。整个山脉有三级阶梯,孩子坐缆车上去的时候,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海拔的概念。西岭雪山的植被很丰富,动物也很多,在这其中可以串联很多课程,植物课、地理课、动物课、环保课、艺术课等。

“那次秋季课程,不太在行,硬上,秋季过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当时野心很大,想着把所有的东西都理出来,后来我们发现两天之内,孩子根本接受不了这么多,然后我们开始更专业和细化,一次只上两堂课,做深入。”蒋思静说她指的专业是教育的专业化,他们找了各种老师、课程执行教练和高校教授,一起设计体系化的课程,更新课程。

天府游学社有十多种课程,按照地理分类,比如安仁是文博大课堂,西岭雪山是森林大课堂,都江堰是双遗大课堂,把都江堰、西岭雪山、熊猫谷、宽窄巷子都串联起来,叫天府文化大课堂。西岭雪山的森林大课堂是最早研发,也是主打的精品课程。“按照年的思路,如果说西岭雪山的课程到现在这样的成熟阶段,我们还是花了两年的时间。”

那个时候,成都还没有青少年研学的意识,大多是素质拓展、或是营地教育,就是很多人看到的那样,带着孩子到有木头桩子、轮胎的地方,去做户外生存体验,锻炼孩子的毅力,偏重户外的感受和体验,要不然就是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都是以游为主。

偶然的机遇从旅游视角进入了教育领域,和大多数人想得一样,“开始我们觉得,旅游为主,做一点点教育就可以了,越到后来我们越强烈感觉到:教育不是皮,应该是根。”蒋思静说:“他们更注重的是研学,是课程内容,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

森林大课堂,课程是核心

西岭森林大课堂是两天的课程,春夏秋冬有不同的内容。比如森林自然课,会带领孩子们穿越三千米的海拔,深入西岭雪山的森林,认识不同的植物种类。辨别颜色、果实,了解他们的生长奥秘。有高山气象课,会带孩子们来到云雾云海里,观察空气在不同海拔温度的作用下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云海体育课:带孩子们到西岭雪山日月坪,云海和雪山里,与自然深度连接。还有森林艺术课,用画笔和相机记录落叶、高山、云朵、大树、小动物、身边的朋友。还有西岭国学课、山野美食课,夏天还会有星空课。

“做课程的时候简直脱层皮,像做田野调查一样,先了解山,然后再因地制宜,重新创作。我们总怕出错,所以很艰难地去做。我的观念里,我们设计的课程,我的孩子能来参加,才算过了自己这一关。”蒋思静说她们把大部分功夫都下在了如何做课程上,她觉得课程才是核心。

“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自己觉得好的点,再具体到课程,比如自然课,西岭雪山多适合上自然课啊,但是孩子能接受什么?我们就去做调查,不同年龄的孩子学识程度在哪里,讲到什么程度合适。”上土壤课,他们会给每个孩子发许愿瓶,告诉他们你的任务是采集西岭雪山的土壤,这个土壤有区别,比如颜色,肥沃程度,土壤里有没有枯枝、有没有蚯蚓尸体,和孩子们说:这是你要带回去的礼物,你先取,取回来我们做样本分析,他才有兴趣取。如果只是让他刨土,他不会有兴趣的。

课程做得完美,如果孩子接受不到,也不行,课程研发团队一直在琢磨这个链接过程,开始想得简单,觉得把课堂搬到户外就可以了,其实完全不是,他们也遇过这样的老师,学识丰富,后来发现,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的,注意力完全不在这里。后来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把课程前置,用有趣和巧妙的提问,把课程游戏化,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教给他,最后来总结回顾。

整个的课程到执行细节到:你和孩子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用什么形式讲,插图都会配好。几十页的纸,第一次合作的执行教练来了都惊呆了,蒋思静说:“有一种,你是外行,你生怕自己做得不专业,所以诚惶诚恐地去设计每一个课程,用力超猛。正因为这一点,才会有一点机会,得到一些认可。”

家长不只是陪伴

西岭森林大课堂,包括天府游学社的所有研学课程,家长必须参与进来,家长的角色不只是陪伴,他们也有课程。“我们的理念不是说,家长把孩子甩给我们,他就可以在旁边玩手机了,家长要参与进来,我们在课程设计中,会把家长设计进来。比如制作雪橇,就是家长和孩子合力完成的。”

这是天府游学社和其它机构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契机来自哪里?我记得当时设计了一堂课,让孩子去采访爸爸妈妈,最开始我们以为只是一个形式,但孩子的提问很触动人,他们拿着话筒问妈妈:妈妈你在家为什么一直看手机。后来我们发现家长和孩子的陪伴是个巨大的问题,你要把教育做好,更重要的是告诉家长怎么去陪孩子。”

在传统接受式、传导式的学校教育之外,中国孩子更缺的是一种美育和户外探索、体验式的教育,每到周末,家长愁的是没有地方带孩子去,或是到郊外去了,发现没有任何学习的内容。孩子出去玩两天也能获得一些东西,但这种方式很随机,看孩子的天赋。蒋思静说天府游学社不是带着孩子玩耍团,这个课程体系是专业的教育产品,是有针对性的,精心打磨的课程,包含很多内容,教育理念和方式,孩子是来上课的,是有意识的接受学习的,会有学习感。

他们一直坚持这一点,效果不错,家长很愿意有组织教他们一点怎么和孩子相处的知识,他自己玩得也开心,也学到了东西。

“这是个有组织性的,专业的教育活动,是专业的老师带队,一大群孩子在一起完成一个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家长的陪伴。”很多家长在报名时,不了解课程,就会觉得这是把小孩子带到西岭雪山去玩。参与之后才发现,这不是玩儿,不是亲子游,是家长给孩子挑选的一个教育产品。蒋思静说他们一直努力的是做教育的专业化,不是带小孩子玩。

西岭雪山的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年蒋思静回成都,做记者的时候,写了将近五年西岭雪山的稿件,去了无数次西岭雪山。如今开始做森林大课堂,又是不同季节的上山,她对这座山,对教育,都有了不同的思考。

“有人问我,去西岭雪山看什么,有什么玩的,有时我哑口无言。我让你看山、看纬度、看海拔?你会觉得我疯了。但我可以和我爸说,他是物理老师,他的点和我一样。我对西岭雪山现在的感情是什么,你如果不是一个对的人,我就和你说西岭雪山其实没什么玩的,但如果我觉得你是可以聊的,我可以和你说:这座山有太多可以讲的了。”

蒋思静说得西岭雪山是一个你要重新去科普的空白,因为它原来的感觉和现在她看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她觉得这是座被轻视的山,西岭雪山是丰富的植物宝库和自然地理宝库,如果从细微处去观察,会很有意思。对于孩子和家庭,距离成都90公里就可以到的一座有丰富层级的山,你可以获得很多。

天府游学社团队之前还设计过一个非常详细的西岭雪山研学手册,这座山有什么,怎么去,知识点在哪里,建议你去考察的点都很详细,把这个手册给家长,家长就可以在手册的指引下,用不同的视角把山看完。“这不是攻略,我们想从自然、艺术、文化、运动的角度,把这些东西融入手册中,让景区和游客产生对话。”

以孩子、父母和教育的视角,重新去观看这座山,认识这座山的价值。不是空有一颗教育情怀,不是一个推荐孩子去哪儿玩的平台,他们开创了一种人文教育视角,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自主设计课程的能力,并在一次一次的研学过程中,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了父母和孩子,并且自己也从中受益。

蒋思静说,如果只做一次,你感受到的是西岭雪山的山,树,植物动物,做无数次,你体会到的是教育本身。“我以前觉得教育这个事儿,没劲,和小孩沟通,不好玩儿,后来发现真的有意思。小孩给你太多反馈了,他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其实很打动你,我每次跟着团队的时候就会盯着一两个孩子,然后密切深入沟通和观察,当他们真正给你反馈时,你才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这可能就是每个当了妈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原因,因为他每天给你反馈,他们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值得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爱。”

蒋思静:前媒体记者,现为天府游学社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课程开发。

文/白猿

视觉/王艳飞

图/天府游学社官方提供

本平台未署名图片作者请联系我们,以奉稿酬。

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专家
北京中科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jh.com/csgk/304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