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与润泽,教育管理理论需要实践的滋养与检验,二者之间需要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在持续健康的互动过程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和进步。但二者之间关系究竟如何?教育管理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如何更好更快发展?二者之间如何建立互动互惠的良好关系?二者共同的价值基础与内在灵魂是什么?值此以“为一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办刊宗旨的《中小学管理》创刊30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简要回答。
本文所讲的教育管理实践,是指学校内部管理和政府教育行政两个方面,而以前者为主;本文所指的教育管理理论,既包括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实践者研究实际工作的成果,但以前者为主。
一如何评价我国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状况?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译介了许多国外的教育管理著作;在教育实践方面,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异彩纷呈,彰显出我国教育管理变革的蓬勃活力。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喜忧参半,一言难尽。
可喜的是,二者实际上都从对方受益良多,互有感激之情。对于诸多现实问题,面对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研究者尽其所能予以快捷回应,并走进实践开展实地调研,积极出谋划策,致力于推动政府行政改革与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同时,实践者也诚心向研究者学习请教,希望专家学者指点迷津,答疑解惑,促进管理变革。在此互动过程中,理论得到发展,实践得到改进,这是一幅和谐共进的现实美景。
可忧的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也有许多不和谐的曲调,有时相互不理解、不欣赏甚至妖魔化。实际工作者认为理论空洞空泛,飘在天上不接地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学者们所谓的“科学结论”并不符合实际,属于纸上谈兵,甚至认为一些学者志大才疏、不自量力。理论工作者则认为一些实际工作者主观随意、不够理性、不讲道理、不按章法出牌,对于管理决策不尊重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耿耿于怀。
上述“喜”与“忧”都是真实的现实图景,喜不必说,“忧”从何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二者可能都有责任,但关键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较为充分地满足实践的旺盛需求。现在的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只能给予实践一定程度、局部的满足,而不是整体性和饱和式满足。通俗而言,就是实践感到“不解渴”,理论做不到让教育管理实践全身舒坦、每一个细胞都舒畅(但这个要求是否有点过高?)。
二教育管理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理论?
1.教育管理实践需要能为其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
实践所需要的教育管理理论,是能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具体言之,标准有三。(1)有用。这是最重要的标准,要求教育管理知识能为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够用。要求教育管理领域已经积累起“足够数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已经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零星的、肤浅的认识,这样才能为专业活动、为职业的专业化提供有力支持。(3)好用。要求在理论知识的呈现上紧扣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结合实践者的现实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其语言表述应该通俗易懂,让人喜闻乐见,最好做到让人欲罢不能、手不释卷。
2.现有教育管理知识需要清理、甄别和整合
现有的教育管理知识能满足上述要求吗?从历史上看,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似乎总是对当时教育管理的知识状况不满意,总是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实际效用提出质疑。早在年,著名管理大师西蒙在其《管理行为》中就批判当时流行的管理理论“过于简化、肤浅和缺乏现实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进入了多元范式时代,但是,这些新的理论知识的效用和品质也一样受到非议,西方不少学者认为它们一是脱离实际,空疏无用;二是各有各的范式和立场,相互矛盾与冲突,让人尤其是实践者无所适从。
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教育管理知识真的如此糟糕、一无是处吗?本文认为,西方一些学者过多否定了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效用,过度夸大了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冲突。而实际上,实践取向的知识标准,并不白癜风的初期图片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