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组织行为、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家和诗人。
简介:早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马奇还在而立之年,与赫伯特·西蒙、理查德·塞尔特分别合写了「组织」,「企业行为理论」(注意力分配)。这两本书与西蒙的「行政行为」一并成为组织学的经典之作,创立了卡内基-梅隆学派,这一学派的基本前提是「有限理性」,即人们获得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理性选择也是有局限的。马奇是美国组织研究领域的开创人之一,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公共管理学院院士、美国管理学院院士、美国教育学院院士,以及18个不同国家和大学的冗余博士等等。被大家称为「professorofeverything」,大师中的大师。
延伸:詹姆斯·马奇博学多才,曾经讲授的课程琳琅满目、涉猎范围极广,包括组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领导、计算机仿真、统计学等等。此外,他还制作过纪录片、出过诗集,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学者。詹姆斯·马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组织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成就。管理专家想要寻求新想法时,常会从詹姆斯·马奇的著作里找灵感。他博学多才,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优游于许多不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马奇是当代一流的管理思想家,他认为一个想法是否优美,可能比它的实用性更重要。詹姆斯·马奇的思考向来是由美学观点出发,很重视想法是否有一种优美、雅致或一新耳目的特质。马奇的「领导力」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四本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唐吉坷德、奥赛罗、圣女贞德。多年来他创造出许多隐喻,展现他创意十足的敏锐度,像是组织选择的垃圾桶理论、学习事物时的热炉效应等等。
出处:《马奇论管理》、Wikipedia、百度百科
撰写:kidult00、Irenepq
术语卡术语:有限理性模型(ModelsofBoundedRationality)背景:古典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著作是基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前提的,但受现实条件及人类认知能力缺陷等限制,经济人假说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年,赫伯特·西蒙(HerbentSimon)在论文《ModelsofBoundedRationality》中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模型,于是在「经济人」之外有了「社会人」的决策模型,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
定义:有限理性模型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有:
组织行为并非简单线性的「手段-目标」模式。赫伯特·西蒙认为组织的行为和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手段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决策者追求的理性是有限理性而非无限理性。因为决策者无法掌握无限大的信息,因此也无法洞尽事物所有规律;决策者的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列出所有备择方案;人的价值取向是权变的,人的目的是多元的。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有限理性模型的两种决策方法
排列法:从工作任务的不同组合排列中进行选择,以达到满意结果的一般性决策方法。排除法:对决策方案进行同时性选择的有效方法。例子:国际投资基金IDG在年卖掉了投资腾迅的股份,原因是IDG基金需要给投资人提供价值回报,而当时卖掉最有价值的腾迅股份就能换取巨额资金。IDG中国合伙人周全事后回忆时评价:
「就像你买了很多股票,你需要钱的时候往往把最赚钱的卖掉,把那些暂时亏的反而留着,这是人性。这也给我很大启发,年、年、年,我投了差不多有七八十个项目,后来也在反省,真正能让你赚钱的就是两三个公司。我自己也犯了错,一般都是把赚钱的先卖掉,所以投资有时候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出处:百度百科、《李翔商业内参》
撰写:林浩涛
术语:愚蠢术(foolishness)背景:愚蠢术其实是相对于理智术来讲的,也可以称作「明智的愚蠢」。马奇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其实探讨的是怎么样发展有趣的价值观,或者说它可以成为一种组织决策策略,或者说可以成为理智术的有效补充。马奇认为,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了一种基于计算主义和结果主义的「理想选择模型」,即人类在进行选择的正确方式是,在当前可用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评价各个可选方案,选择对目标最具吸引力的那个方案。
这样的选择决策模型预设这样的前提观念,目的预先存在,行动依据目的,思考先于行动——预先存在一套明确、稳定、一致偏好的目标,个体组织根据这套目标评价可选方案,从中选择一个付诸行动。然而,这样的选择理论存在的明显缺陷是,如果目标总是变化和模糊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要求人们以目标的名义行动,要求行动与目标保持一致,如何能够做到呢。事实上,先有目标后又行动的假定往往是错误的,人类选择行为作为发现目标的过程与作为根据目标行动的过程至少是相当的。也就是说,其实目标和决策在概念上有区别,在概念上当然有逻辑先后,但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一个先后次序关系。
所以,马奇的意思应该是,既然在现实世界中,目标和行动并不是一个先后次序,目标其实是变化和模糊的,作为行动和选择依据的价值观前提永远都不会完全确定,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这意味着,也许我们应该探索一条不同的路径,一套与前面「理智术」或者说「理想选择模型」不一样的选择理论。我们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行动中发现目标并且助长有趣目标的发展。
例子——明智的愚蠢:
模仿是预测。模仿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人的行动,看看会得到什么结果?
强制是激发个性。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可以让孩子接触新东西。开智部落强调输出大于输入,使会员发现原来写卡片也是件有趣的事。
合理化是检验。你现在做的蠢事,离明智的事差多远,这个距离如何测量?合理化能将新发现的目标整合到已有的价值观结构中。
在什么条件下,这三者能帮助人们获得有趣的目标?玩耍:明智的愚蠢是为了获得有趣的目标。玩耍是为了暂缓执行理性行动。放宽规则,将一致性、既定目标都被搁置一旁。在原有的理智路径之外,做些尝试,哪怕是愚蠢的尝试。此时,原有的理性行动包容了一些模糊、前后矛盾的行动,或许能形成一个新的、更复杂的一致形式。
出处:《马奇论管理》
撰写:leilayanhui、peggy
反常识卡反常识:经验往往是蹩脚的老师,相对于学习的场所——复杂多变的世界来说,经验通常太过贫瘠。印象:人生需要积累更多经验,借以丰富阅历,增长智慧。
例子:经验的限制性,马奇在《经验的疆界》有更详细的说明,《经验作为不完美的老师》一节中,马奇总结,造成经验限制学习效果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经验的三个显著特征造成:
经验的鲜活性:在个人和组织看来,直接经验特别鲜活。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导致学习者把来自直接经验的信息比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更重要。
启示的模糊性:经验必须转化为启示,这个转化既困难又没有止境。而经验的模糊性,大体可总结为以下五点:1)经验的因果结构是复杂的;2)经验是嘈杂的;3)历史具有内源性;4)历史是由参与者和观察者建构的;5)历史是吝啬的,只能提供少量的经验。
诠释的灵活性:模糊的经验,通过灵活的诠释获得意义,但诠释的灵活性牺牲预测力保全神话框架。而且,对灵活的追求看似智慧的共识而言,历史的模糊性利大于弊。失败可以诠释成坚守信念,不管什么经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到不同启示。
出处:《马奇论管理》P
撰写:蓝玲
反常识: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的假定是错误的印象:我们总是假定行动者一定有明确的、一致的目标
反常识:人类选择行为作为发现目标的过程与作为根据目标行动的过程至少是相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外部过程影响着目标发展。
出处:「马奇论管理」p48
撰写:kidult00
金句卡堂吉诃德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只在不被辜负的时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爱,只在学有所用的时候去学习,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为人的本质特征。我们生活的世界重视现实的期望和清晰的成功,堂吉珂德两者皆无。但是尽管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他坚守愿景和使命。他坚忍不拔,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
「我知道我是谁」。游侠骑士之所以让自己疯狂,既不是为了别人的嘉奖,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谢。游侠骑士的愚蠢行为不需要辩护。
解读:在詹姆斯·马奇看来,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像人们昭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和动机理论是不完美的,人类的行动也许更多地取决于身份而非预期回报。因此领导者在工具主义的结果导向之外,还需要热情——不把现实作为行动基础为信念辩护,拒绝功利主义、结果主义辩护。
出处:《唐吉坷德》、《马奇论管理》P-
撰写:十三维
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为它们能够造福个人和社会,而是因为它们象征、承载并传递着有关人性的见解。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技巧卡技巧:学习在做什么、如何做、期盼什么三个层面同时发生要点:学习是嵌套的,学习同时发生在数个不同但相关的层级之上:
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
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
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例子:组织在学习采取哪个战略的同时,还要学习在各种各样的的可选战略下如何运营;个体在学习是否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军队在学习使用哪项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使用数种可选战术;商业企业在学习要进入哪个市场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在数个可选市场中有效运行。
延伸:在此基础上,阳志平老师总结了元认知学习法三要素:
主题学习(Themelearning):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学习早期,广度搜索。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学习中后期,深度搜索。
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任何阶段,坚持输出。
撰写:蓝玲
(编辑:十三维-2-15)
-TheEnd-↓↓↓戳原文,预约第三季开智部落!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那里治疗白颠风白癜风治疗中心